柏拉图说人生来就在寻觅,寻觅自己的另一半,让自己变得完整的另一半。二十年前,Andrew与Lingling偶遇,艺术也随他一同进入Lingling的生活。

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被艺术浸染的同时,收藏也逐渐成了两人生活的粘合剂、精神的传输机。Andrew开玩笑说如果换一个妻子,可能又是另一个收藏故事......


Andrew和Lingling,夫妻俩共同收藏艺术二十余年,大约收藏了100多件作品。


“只要能挂画就行”的老房子


Andrew和Lingling的家位于上海镇宁路上的新式里弄,有着典型的镶嵌在市井烟火气里的那份精致。门外其貌不扬,许多初次去的客人常误以为走错了地方。十多年前,在看了许多亭子间式的老房子之后,夫妻俩被现在这套视野开阔的房型打动,虽然地段不是最理想的法租界,但夫妇俩仍决定买下这栋1936年的老房子。由Andrew的建筑师弟弟亲自设计,他们仅提了一个要求:只要能挂画就行。


2007年入住时,家中迎来了新成员,他们给儿子取名叫Chance,意为“好运”。现在,Lingling偶尔提及将来或许会搬离这个家时,Chance都会说:“妈妈,要保留这个房子,这是我长大的地方”。这栋三百平米的三层小洋楼,装载着一家三口十二年的故事。


夫妻俩大约收藏了十多幅曾梵志的作品,光是客厅就有四幅。


曾梵志1995年创作的《面具》是夫妇俩共同收藏的起点。自2007年搬进这栋房子后,这幅作品就一直挂在餐桌旁,位置从未变过。


《面具》的一侧是曾梵志画的《肖像》,一个画家画的另一个画家刘小东。


故事里的男主角Andrew来自美国纽约,女主人Lingling来自浙江湖州。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两个陌生人在上海偶遇。当Andrew见到Lingling的第一眼,就确定这就是他要找的另一半。“大千世界里,偏是碰上了,没有早一秒,没有晩一秒”,张爱玲早有言在先。那时,Andrew中文不太流利,Lingling英语也不够地道。Andrew在香港,Lingling在浙江,在长达六年的异地恋之后,Lingling在2005年结束了自己的服装生意搬到香港,重心转移到家庭。2006年,因Andrew工作缘故,他们迁回了最初相识的地方——上海。这里,也是一直以来Lingling理想中的定居之地。


客厅里没有电视机,会客区的沙发正对着曾梵志2006年创作的《游泳的人》。



玻璃门连接客厅和80平米的花园,左侧是曾梵志2004年的作品《郊区5号》。


条案上摆放的是刘建华90年代末的“彩塑系列”《迷恋的记忆》,墙上挂的是李山2003年的布面水彩作品《无题》。


如果只能选一件收藏,

你会选哪件?


在Andrew和Lingling走进彼此的生活之前,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轨迹。


在纽约长大的Andrew,从4岁开始就经常跟随父母逛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艺术是他从小最亲密的伙伴。“每次去他们都会问我,如果只能选一件作品收藏,你会选哪件?为什么?”若要追溯Andrew收藏的渊源,大约要从儿时一遍又一遍的“虚拟收藏”练习开始。这个家庭传统保留节目也延续至今,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常会问Chance。


连接一楼和二楼的是一整块大理石做成的悬浮状楼梯,墙上是喻红2014年的作品《天体》(右)和曾梵志的自画像(左)。


楼梯下方的墙面也不浪费,墙上和沙发上都是丁乙的纸本作品。Andrew说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才理解丁乙作品的奥妙之处。


玄关处是欧阳春2006年的作品《野狗》。


张恩利2007年的作品《柱子》,地上是这幅作品的手稿。


Andrew最早喜欢梵高(Van Gogh)、卢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和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9岁时,他经历了丹·弗莱文(Dan Flavin)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阶段,之后在惠特尼美术馆,他又认识了塞拉(Richard Serra)、卡茨(Alex Katz))、詹姆斯·罗森奎斯(James Rosenquist)和霍珀(Edward Hopper)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份完美的收藏名单一直在不断增加,可惜他们只存在我的心里,” Andrew说。所以当我请他们分享一些收藏经验时,夫妻俩不约而同地说“首先一定要多看美术馆,它会训练你看好作品的眼光”。其次是阅读学习,了解艺术史


从二楼主卧窗外望去,花园的景致尽收眼底。这里也是一座迷你雕塑公园,隋建国、展望、娜布其、高伟刚、陈哲的作品都在其中。


展望近两年的不锈钢雕塑新作,石头是隋建国的作品。椅子旁像树枝一样的作品是高伟刚2018年创作的《家》。院墙上是陈哲的水磨石作品《狗狼暮色》,如果不是金色的上下框,很容易将它忽略。


娜布其2017年的作品《空间外的风景》,放在花园里很切题。


真正属于Andrew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则是在他大学毕业当了律师之后。Andrew几乎变卖了他当时的所有资产,以20万美元的价格在高古轩画廊买下了霍华德·霍奇金( Howard Hodgkin)90年代的作品。这件当年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画作,如今正挂在夫妻俩卧室的床头。


霍华德·霍奇金( Howard Hodgkin)的作品是Andrew自己的第一件收藏,这件曾经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过的作品,如今挂在夫妻俩卧室床头。右侧墙面上的两幅周春芽“绿狗”是2001年左右夫妇俩在艺博画廊购买的。


主卧的一角是夫妇俩看书阅读的地方,墙上的作品是袁远2010年画的《海伦的浴缸》。


Lingling说Andrew喜欢有材料质感的作品,朱金石的画作是比较典型的这类。地上摆的是计文于的装置,但树上的鸟并不是作品原有的部分,而是儿子Chance放上去的毛绒玩具。


受益于有耐心的

画廊老板和艺术家


在认识Andrew之前,艺术于Lingling而言是一片绝对陌生的领域。Andrew是她的启蒙老师,她到现在都会称赞先生的好眼光。因为艺术,两条平行线从此有了交集。夫妇俩共同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曾梵志的《面具》,自2007年搬进这栋房子后就一直挂在客厅餐桌旁,位置从未变过。


就像Andrew和Lingling的初次见面一样,《面具》的由来也充满着意外的巧合。2000年夏天,他们在上海复兴公园Park 97餐厅吃饭,Andrew在去洗手间的路上相中了香格纳画廊挂在走廊上的《面具》。那时候,曾梵志还是一位寂寂无名的艺术家,事业刚起步,而香格纳画廊连正式的展厅都没有。他们收藏故事的开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


卧室洗手间挂着曾梵志2009年给Andrew画的肖像,Andrew开玩笑说自己的鼻子不是长成这样的。


倪有鱼2017年的作品《意外的答案(向玛格丽特致敬)》。


天井的空间墙面也充分利用,右侧是丁乙的作品,玻璃地板上摆放的是高伟刚金色的“椅子”。


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的道路上,Andrew说他们受益于那些有耐心的画廊老板和艺术家们。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亲自带他们参观各个艺术家工作室,他们曾在丁乙和张恩利的工作室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才慢慢开始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


夫妇俩和曾梵志的“革命友谊”也是在频繁的工作室走访中建立起来的。即便是后来他们关注的更年轻的艺术家,如袁远、高伟刚、欧阳春、倪有鱼、吴笛和石至莹等,他们也在重复着走访工作室这个方法,也因此他们的收藏节奏很慢。但判断作品的标准始终没变:要有说话的能力,而且必须有话说。


楼梯过道墙上是80后艺术家崔洁2014年创作的《上海华侨大厦》。


右侧墙面是汪建伟的《寒武纪 No.7》,夫妻俩于2018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在长征空间购买。


两只瓶子是王玉平2000年的作品。


混凝土和瓷砖构成的《风化的细节》(张如怡作品)点缀了家中一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访艺术家工作室是Andrew和Lingling收藏之前必修的一门功课。现在,却成为了Andrew工作的重要环节。2019年,Andrew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拥有了一个艺术身份。年初,他与Josef Ng和Chris Moore合伙成立了艺术顾问公司NRM,致力于从多角度联接艺术家、画廊与艺术机构,包括展览策划、艺术家职业规划以及收藏拓展等业务。


卸下了繁忙的金融律师工作,Andrew并没有因此闲下来,他甚至比以前更加紧张、焦虑了。为了去年9月底NRM在外滩三号沪申首次策划的群展,他走访了100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Andrew常说:艺术在前,律师身份在后。热爱艺术这么多年,Andrew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乐此不疲。


丁乙的作品占据了客房里的两面墙,就连抱枕的纹样都无意中选择了“十字”。床头的《十示》与墙面的尺寸恰到好处,是Andrew和Lingling收藏的第一件丁乙的作品,创作于1993年。



王兴伟2007年的作品《无题(两个篮球)》。


客房洗手间里挂着王宁德2001年的摄影作品《某一天No.7》,士兵闭着眼睛,似乎比睁眼面对镜头更不真实。“某一天”系列创作于1999-2009年,是王宁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为另一半的喜好

留有足够的空间


艺术进入生活空间,只需要一面白墙,一个角落。一个人的收藏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夫妻档的收藏故事里“磨合”和“妥协”才是关键词。Andrew开玩笑说如果换一个妻子,可能又是另一个收藏故事。


Andrew是天马行空的水瓶座,有着爱做白日梦的浪漫。他的眼光另类且犀利,做事执着。Lingling是严谨理性的处女座,看作品感性但克制,必须要自己感觉舒服才能接受。在家中,Andrew是CEO,他可以做任何选择;但Lingling是财务总监CFO。“她很合理,偶尔会立刻同意我买,偶尔也会拒绝。但如果我来回说两三次,她就会说你要是真的喜欢就买吧”,这是两人意见相左时经常出现的结局。他们尊重彼此的选择和眼光,为另一半的喜好留有足够的空间。夫妻俩在不同之中达成共识:如果对方不喜欢的作品就不放进家中。


通往三楼阳光房楼梯的侧面墙上是徐震的布艺拼贴作品《蔓延》(2010)。


中间是王兴伟2003画在瓦楞板上的作品《华》,右侧是颜磊2002年的作品《上升空间之机场》,左侧是娄申义的作品《明天见》。


张恩利2008年画的一个烟头。


楼梯拐角处摆着儿子Chance的作品。


166艺术空间,家的延伸


艺术让这栋设计简约的老房子重焕生机,填满了家中各个角落。如果说艺术是他们家中的客人,那么在家对面的166艺术空间里,他们则成了艺术的客人。“把作品‘藏’进仓库是件让人遗憾的事,我们希望艺术能被欣赏、展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如此地激励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亦希望以此作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小小回馈。”


“生活在艺术里,跟艺术过日子”的理想早已实现,夫妻俩现在更乐于分享。比起家中的随性混搭,166更像是他们为自己的藏品策划主题派对的地方,比如“上海的黑与白”“蓝”“露点”“女孩呀”等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邂逅,碰撞、擦出火花。100多平米的精致空间,是他们家的延伸。


为了把李青的作品《泄密的窗》装进去,Lingling特意凿了一半的墙。


顶楼的阳光房是一家人休闲的地方,阅读、看电影都集中在这里。Andrew到现在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对于新手藏家,他推荐《艺术哲学》和一些艺术家的自传书籍。


工作在上海的艺术家靳山的雕塑。


艺术家吴笛送给Andrew的礼物。


摆在书柜上的廖国核的小雕塑。


时至今日,Andrew和Lingling仍然一起看展览一起做收藏的决定,只是节奏放得更缓了。有时他们会怀念过去慢慢看、慢慢选、慢慢聊的奢侈时光。如果说过去二十年的收藏之旅有什么遗憾的话,他们没有后悔收藏了什么,只有后悔没收藏什么。他们始终有一份尚未实现的收藏清单。


镇宁路166号原本是一家杂志社,夫妻俩把它租了下来,保留了绿色的墙和门牌号166,也留住了生活气息。



166艺术空间开幕首展“上海黑与白”呈现了上海本土的五位著名艺术家丁乙、张恩利、倪有鱼、石至莹和胡子的以黑白颜色为主体的纸本和油画作品。


展览“露点(Outside/In)”选自藏品中体现室内与户外空间的艺术作品,玩味“反差和对比”的概念。(2018年9月至10月)


2019年3月至8月,166艺术空间举办了曾梵志个展“ ——”,名称取自曾梵志作品中提炼出来的一根线条。展出了9件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和纸本等不同形式,均为艺术家过去25年以来的创作。


2019年9月至10月举办的展览“女孩呀!”,展出的12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来自Andrew和Lingling的个人收藏,无论是绘画、雕塑和摄影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



原创 罗颖 Hi艺术

:罗颖

摄影 :董林

作品图片提供:Andrew & Lingling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