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6
16
真正的觉悟是内心觉醒
阅读数: 148
古典艺术是顺着人的舒服的感觉抚慰,现代艺术是逆着人的困境而挣扎。
晶报:请问您这次演讲为什么会选择《艺术中的和谐与发展——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作用》作为题目?
朱青生:选择这个题目出于两方面考虑。从知识方面考虑,大家都知道有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与我们平时习惯看到的古典主义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什么要有这种区别?看不懂我们怎么办?要它呢?还是不要它?其二,从思想方面考虑,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现代化的社会是不是会带来艺术的现代化?艺术必然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结果,同时也是促动社会的动力。那么,现代化了的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心态,古典艺术能不能承载?如果古典艺术是古典社会的产物,那么现代社会某些不能被古典艺术承载的部分,在艺术中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否与现代化的本质有关?
晶报:在你眼里,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区分在哪儿呢?
朱青生:现代性就是把社会现象和人的心态弄得不那么明白,自己也时常陷入迷惘与焦虑之中,互相之间也难于相知,艺术就反映了这种“搞不清弄不懂”的情况。古典艺术是顺着人的舒服的感觉抚慰,现代艺术是逆着人的困境而挣扎。学校、教师和知识系统只能增加人的知识和见识,不能保证人的自我觉悟。真正的觉悟是个人内心的觉醒。
晶报:都说您的课在北大是一景,500个座位的教室,最后常常挤进了800人,场面甚是壮观。您觉得您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朱青生: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不用西方现成的理论去套用,也不用中国的古典思想资源去生硬诠释,而是借现代艺术的题目,把问题作为当今正在发生的人性遭遇来讨论。所以,学生们愿意加入和参与。
晶报:有关教育,您曾说“现代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觉醒的;作为现代人的最敏感分子—现代艺术家,更不能被教出来”。那么您觉得现代的学院教育、艺术教育,如何才能对培养真正的现代人有帮助?
朱青生:现代人要接受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训练。但是,学校、教师和知识系统只能增加人的知识和见识,不能保证人的自我觉悟。真正的觉悟是个人内心的觉醒,把什么都洞穿看透!这是教不出来的。学院提供给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机会,让师生和同学间在对比和交流中找到自己,坚持自我的道路。现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最前沿在于如何让人“撞”上了作品,幡然醒悟。
在现代艺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晶报:听说您即便是从德国读了博士回来后,还经常选课、听课、记笔记。朱青生:能有课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听别的老师的课这在国外很正常。比如我在哈佛大学讲课,杜维明会坐在台下听,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如果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会成其为记者的一个问题,这本身说明中国的学术界也许有问题。在中国,即便是艺术界,很多人也对行为艺术并不真正理解。晶报:您怎么看行为艺术今天在中国的发展?朱青生:在我看来,行为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不过我自己现在就打算做一次行为艺术。晶报:能具体说说怎么不正常么?朱青生:不说普通大众,即便是艺术界,很多人也对行为艺术并不真正理解,因为在行为艺术之前发生的三次艺术革命,都是与中国脱节的。因此,当第四次艺术革命——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突然来到中国的时候,大多数人当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晶报:您将要做的行为艺术是怎样的?朱青生:叫《滚滚黄河一万里》,周国平、孔庆东他们大概也会参与。我们把摄像机放在一个球里,然后一脚踢出去,一直滚,随机地记录各种发生的情况,从9月1日到9月30日滚一个月,滚一万里,谁都可以来踢这个摄像机。这是一次“反媒体”的行为艺术。晶报:反媒体?朱青生:现代人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媒介,人处在这种媒介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媒介弱化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接到的信息是被媒介整理、筛选、屏蔽过的,而且对其来源和真实程度无从验证,人在这种境况下应该有一种反省精神,缺乏反省,就缺乏深入,就会被媒介吞没,忽视了那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在发达国家,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从事现代艺术的实验和实践艺术课程,因为实验艺术已是知识的一部分,更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因素。
晶报:上个世纪80年代初,您开始从事实验艺术的创作和研究,请您解释一下何谓实验艺术挂实验艺术的文化作用哪里?对于大众如何鉴赏实验艺术,您有什么建议,重点在哪儿?
朱青生:实验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性质之一。就是不追求和迎合已有的艺术标准,而是不断地尝试突破观念上和技术的陈规,对人生、社会、世界和理想提出自我的创作和反应。大众只要明白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不同,就能逐步接受这个在中国的新事物。在发达国家,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从事现代艺术的实验和实践艺术课程,因为实验艺术已是知识的一部分,更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因素。
晶报:听说您还有意和林兆华导演做一次合作,是吗?
朱青生:林兆华导演现在是北大戏剧研究所的所长,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戏剧,将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进行一次糅合。具体说,就是在舞台背景上,通过投影仪放出字和画,由我现场写,然后舞台上的演员根据背景上的字画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这是对戏剧的事先编排性的一种突破。所谓导演的作用就是,让导演消失,让编导虚无,但这是一种积极的消失。
记者印象
对话外的故事
第一次写记者印象,我不满足于只写我眼中看到的采访对象。因为,有很多我没看到、也没能写进对话里的故事,比我看到的更值得传递给读者。
朱青生老师的课在北大是一景,他曾两度荣获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称号。采访中,我问他为何如此受学生欢迎,他答得很“学术”——当然,学养、学识、人格魅力、教学方法等等,这一定是前提。而以下的事例,或许更能说明什么。
为了让站着听课的学生不那么辛苦,他自己花钱买了50张塑料凳;因为担心席地而坐的同学受凉,他特别向京郊农民订做了一批暖和干净的蒲团;为了免去学生听课还要占位的压力,他特别请人设计“座位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轮流坐着上课。
朱先生把他“科学”、“理性”的大学理想细化为点滴的规矩、日常的范例,而后言传身教,把心得告诉来听课的、来电话的、来家里做客的学生,甚至,他还写成信寄给苦恼的提问者。而这些珍贵的文字自发在学生间流传,之后又被有心人搜集整理,于200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名曰《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这本10万字的小书,而今已成为一些大学的指定教材。
朱青生档案
现为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1998年、2002年两度被北大学生选为“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1957年4月19日生于江苏镇江。1966年开始接受学院式美术训练,师从储元洵。1974年开始接受传统中国绘画训练,师从房虎卿。1975年至1978年期间曾当工厂学徒,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就读,导师邵大箴。毕业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任教。1990年至1995年期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导师雷德侯。从事艺术史研究和批评,同时进行实验艺术、绘画创作、科学研究和教学。多次在海内外举办高水准个展,并著有多部学术专著。
今日演讲题目
《艺术中的和谐与发展——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作用》时间:今日14∶30-17∶00
晶报:请问您这次演讲为什么会选择《艺术中的和谐与发展——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作用》作为题目?
朱青生:选择这个题目出于两方面考虑。从知识方面考虑,大家都知道有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与我们平时习惯看到的古典主义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什么要有这种区别?看不懂我们怎么办?要它呢?还是不要它?其二,从思想方面考虑,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现代化的社会是不是会带来艺术的现代化?艺术必然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结果,同时也是促动社会的动力。那么,现代化了的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心态,古典艺术能不能承载?如果古典艺术是古典社会的产物,那么现代社会某些不能被古典艺术承载的部分,在艺术中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否与现代化的本质有关?
晶报:在你眼里,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区分在哪儿呢?
朱青生:现代性就是把社会现象和人的心态弄得不那么明白,自己也时常陷入迷惘与焦虑之中,互相之间也难于相知,艺术就反映了这种“搞不清弄不懂”的情况。古典艺术是顺着人的舒服的感觉抚慰,现代艺术是逆着人的困境而挣扎。学校、教师和知识系统只能增加人的知识和见识,不能保证人的自我觉悟。真正的觉悟是个人内心的觉醒。
晶报:都说您的课在北大是一景,500个座位的教室,最后常常挤进了800人,场面甚是壮观。您觉得您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朱青生: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不用西方现成的理论去套用,也不用中国的古典思想资源去生硬诠释,而是借现代艺术的题目,把问题作为当今正在发生的人性遭遇来讨论。所以,学生们愿意加入和参与。
晶报:有关教育,您曾说“现代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觉醒的;作为现代人的最敏感分子—现代艺术家,更不能被教出来”。那么您觉得现代的学院教育、艺术教育,如何才能对培养真正的现代人有帮助?
朱青生:现代人要接受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训练。但是,学校、教师和知识系统只能增加人的知识和见识,不能保证人的自我觉悟。真正的觉悟是个人内心的觉醒,把什么都洞穿看透!这是教不出来的。学院提供给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机会,让师生和同学间在对比和交流中找到自己,坚持自我的道路。现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最前沿在于如何让人“撞”上了作品,幡然醒悟。
在现代艺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晶报:听说您即便是从德国读了博士回来后,还经常选课、听课、记笔记。朱青生:能有课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听别的老师的课这在国外很正常。比如我在哈佛大学讲课,杜维明会坐在台下听,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如果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会成其为记者的一个问题,这本身说明中国的学术界也许有问题。在中国,即便是艺术界,很多人也对行为艺术并不真正理解。晶报:您怎么看行为艺术今天在中国的发展?朱青生:在我看来,行为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不过我自己现在就打算做一次行为艺术。晶报:能具体说说怎么不正常么?朱青生:不说普通大众,即便是艺术界,很多人也对行为艺术并不真正理解,因为在行为艺术之前发生的三次艺术革命,都是与中国脱节的。因此,当第四次艺术革命——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突然来到中国的时候,大多数人当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晶报:您将要做的行为艺术是怎样的?朱青生:叫《滚滚黄河一万里》,周国平、孔庆东他们大概也会参与。我们把摄像机放在一个球里,然后一脚踢出去,一直滚,随机地记录各种发生的情况,从9月1日到9月30日滚一个月,滚一万里,谁都可以来踢这个摄像机。这是一次“反媒体”的行为艺术。晶报:反媒体?朱青生:现代人与世界接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媒介,人处在这种媒介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媒介弱化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接到的信息是被媒介整理、筛选、屏蔽过的,而且对其来源和真实程度无从验证,人在这种境况下应该有一种反省精神,缺乏反省,就缺乏深入,就会被媒介吞没,忽视了那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在发达国家,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从事现代艺术的实验和实践艺术课程,因为实验艺术已是知识的一部分,更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因素。
晶报:上个世纪80年代初,您开始从事实验艺术的创作和研究,请您解释一下何谓实验艺术挂实验艺术的文化作用哪里?对于大众如何鉴赏实验艺术,您有什么建议,重点在哪儿?
朱青生:实验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性质之一。就是不追求和迎合已有的艺术标准,而是不断地尝试突破观念上和技术的陈规,对人生、社会、世界和理想提出自我的创作和反应。大众只要明白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不同,就能逐步接受这个在中国的新事物。在发达国家,幼儿园的孩子都有从事现代艺术的实验和实践艺术课程,因为实验艺术已是知识的一部分,更是现代文明的组成因素。
晶报:听说您还有意和林兆华导演做一次合作,是吗?
朱青生:林兆华导演现在是北大戏剧研究所的所长,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戏剧,将行为艺术和实验戏剧进行一次糅合。具体说,就是在舞台背景上,通过投影仪放出字和画,由我现场写,然后舞台上的演员根据背景上的字画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这是对戏剧的事先编排性的一种突破。所谓导演的作用就是,让导演消失,让编导虚无,但这是一种积极的消失。
记者印象
对话外的故事
第一次写记者印象,我不满足于只写我眼中看到的采访对象。因为,有很多我没看到、也没能写进对话里的故事,比我看到的更值得传递给读者。
朱青生老师的课在北大是一景,他曾两度荣获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称号。采访中,我问他为何如此受学生欢迎,他答得很“学术”——当然,学养、学识、人格魅力、教学方法等等,这一定是前提。而以下的事例,或许更能说明什么。
为了让站着听课的学生不那么辛苦,他自己花钱买了50张塑料凳;因为担心席地而坐的同学受凉,他特别向京郊农民订做了一批暖和干净的蒲团;为了免去学生听课还要占位的压力,他特别请人设计“座位卡”,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轮流坐着上课。
朱先生把他“科学”、“理性”的大学理想细化为点滴的规矩、日常的范例,而后言传身教,把心得告诉来听课的、来电话的、来家里做客的学生,甚至,他还写成信寄给苦恼的提问者。而这些珍贵的文字自发在学生间流传,之后又被有心人搜集整理,于2001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名曰《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
这本10万字的小书,而今已成为一些大学的指定教材。
朱青生档案
现为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1998年、2002年两度被北大学生选为“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1957年4月19日生于江苏镇江。1966年开始接受学院式美术训练,师从储元洵。1974年开始接受传统中国绘画训练,师从房虎卿。1975年至1978年期间曾当工厂学徒,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就读,导师邵大箴。毕业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任教。1990年至1995年期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导师雷德侯。从事艺术史研究和批评,同时进行实验艺术、绘画创作、科学研究和教学。多次在海内外举办高水准个展,并著有多部学术专著。
今日演讲题目
《艺术中的和谐与发展——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文化作用》时间:今日14∶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