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6
16
王粤飞:深圳急需权威设计比赛
阅读数: 140
成长期的年轻设计师应该强调自我造就,而这种自我培养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决不是中国的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更不能依赖师承关系,而是导入比赛机制,建立设计比赛平台,比赛包括了学术交流、研讨机制,权威评判机制,学术批评机制。
城市有一个大师就可以称得上是“设计之都”
韩湛宁(以下简称“韩”):我们知道,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的策源地,并且一直是引领着中国的平面设计,而且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来也致力于把深圳打造为“设计之都”,这对于深圳和深圳的设计来说当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对此有疑问,认为深圳目前连设计大师也没有,毕竟平面设计在中国的设计仅仅二十年时间。但同时,专业界却认为深圳至少有两位设计大师,就是您和陈绍华,您怎么认为呢?
王粤飞(以下简称“王”):所谓“设计之都”,我认为有一个大师就可以是“设计之都”了,比如香港有一个石汉瑞,他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设计大师,因为他的影响,带动了香港的设计特别是华人设计师的崛起.。
韩:据我所知,你是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而AGI是国际顶尖平面设计师组织,也就是国际平面设计的殿堂。也就是说,AGI会员都是国际认可的大师。
王:AGI早年的成员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种骨子里的影响,以至去年年会上我曾郑重地向他们致敬。加入AGI不代表什么,只是心存的幻想而已。“大师”仅是一种尊称,更主要的界定标准,是看他的个人学术成就,他的作品对世界新的图形、语言、视觉化革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韩:其实对于深圳来说,我们需要有大师,我认为这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发现大师,让社会了解和熟悉,这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更对专业领域产生影响,这更有利于建设“设计之都”。比如去年深圳发现了国画大师袁机,这一事件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深圳人会了解到:我们深圳不是文化沙漠,而且还有非常高的成就。因为每个领域的大师就是这个领域成就的杰出代表。
王:其实发现大师不重要,发现新人更重要。在深圳,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本地区的设计推广和教育,推动深圳的平面设计向高端上升。这也是AGI的宗旨之一。
深圳如果缺少设计比赛平台,“设计之都”只能是“行业大排档”
韩:这里所说的对本地区的设计推广和教育作出贡献,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深圳来看,里程碑式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与96展,以及去年的“深圳设计03展”,还有你们发起成立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等就是为中国的平面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和贡献的。我个人就是在前两次大展的直接影响下开始从事平面设计的。
王:过去我们举办展览比赛,其中最重要的理想就是造就自己,检验自己,检验所有的设计师。是将自己的专业观点、设计思想以及作品放到展览中去检视。如果说,那些展览对中国的平面设计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不如说对那些设计师创作的心路历程所得到的鼓舞。
韩:对,这就是一个培养新人的问题,我们打造“设计之都”,如果没有新人也就无从谈起。
王:培养新人的问题,不是谁培养谁,不是谁等着别人来培养,不是社会培养你的问题。
成长期的年轻设计师应该强调自我造就,而这种自我培养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决不是中国的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更不能依赖师承关系,而是导入比赛机制,建立设计比赛平台,比赛包括了学术交流、研讨机制,权威评判机制,学术批评机制。日本的年轻设计师为什么新人辈出,就因为有东京ADC、TDC等等这些历史很长、比赛机制完善、最具有权威性的设计比赛。是年轻设计师共同认可、势必参加的比赛。我打一个比方,你看欧洲足球烽火连天,赛事不断,所有“大师”、“大脚”在同一个场内比拼,才会有群星闪耀,年轻球星才能有机会崭露头脚,因此才出现球星职业制度、转会制度、广告、彩票等商业机制的建立。再者,设计比赛无可非议地标榜专业性、权威性立场,像纽约ADC那样,是全球设计师最仰慕的最高门槛。绝不能像中国的许多展览、赛事,毫无权威可言,以举办活动、普及大众、揽取业绩为出发点,设立一大堆奖项,不能给予年轻的成长中的设计师任何学术指引。我主张设计比赛应该是纯粹的学术,多项比赛的评审团给出不同的学术方向,能带给中国设计师创作中诸多参照点,你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让设计师懂得如何调整和确立自己的发展路向,学术研讨能够解决设计学习中的困惑。深圳缺少这样的平台,新人不能借用这种平台击败老人,老人亦没有竞技状态激励自己,“设计之都”只能是“行业大排档”。我是一个极力标榜专业至上的人,希望抱有同一理念的设计师与我共同去做一件事,只要你“心存幻想”,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对于新人的培养,至少要有两点,一个是要有大师级人物的影响,一个要有良好的竞赛机制。
王:对,我的观点是大师的典范应该作用于年轻设计师的探索精神,而后者更重要。在竞赛中审视自己,在竞赛的反复入选和落选中周旋,设计师的进步会很快。
韩:现在年轻的设计师,由于资讯的开放,国外的学术思想和作品大量地涌进来,那么该如何选择和吸收,以及做为一个本土的设计师,如何在高水准的国际国内竞赛中学习和前进呢?
王:美国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东西方的文化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这里没有什么文化优劣之论。而站在时代前沿,创作出启发人类未来文化形态的作品是国际观众的基本标准。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以显著的个人品质与国际设计师交流,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
关于深圳平面设计“学派”
韩:由于深圳平面设计的相对集中和成绩突出,有评论认为深圳平面设计是一个“学派”,您怎么认为呢?
王:深圳平面设计得益于深圳的改革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自然形成的群体现象,还不能称之为“学派”。
韩:那为什么不能叫“学派”呢?是不是您认为大家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不相同,设计风格也不相同,不能冠以“学派”来看待?
王:“学派”应该是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对时代及未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深圳不是这样,每个平面设计师的学术思想、个人品质不尽相同,大家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深圳的设计成就。
现代形态的平面设计鼓励个人化、非主流意识、百花齐放。如果用“学派”来划分,那么生活在深圳的设计师,唯一的共识就是———设计把握未来。
“个人品质”是平面设计师最珍贵的东西,不要随意将它舍弃
韩:我注意到您在谈话中提到一个词———“个人品质”,我想那应该是您所追求的品质,也就是您设计思想中比较个人的、独特的东西,可以谈谈您对“个人品质”的理解吗?
王:一种天赋的个人智慧、天才的创造,一种对客体、事物不同理解所造成的与众不同的结果,是我一直强调的东西。作为一个注重个人创新的平面设计师,他应该注重那些比较个人的、独特的品质———这是现代平面设计所倡导的品质。
韩:我在您获得“深圳设计03展”金奖的作品———《来自西方的灵感》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设计内容出自中国文化的显著品质,其设计性带有强烈的个性理解和个人修炼,没有传承式的属性观念,这种地域文化的显著品质被个性所变形夸大,变得纯粹、简单,这就是国际观众所在乎的设计性。设计性是超越设计内容本身在较高层面的探索精神,西方的文化标准也许变得被动,但在图形创造的认同方面可以取得沟通的进展。”我觉得非常精彩,这是否可以是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王:我认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应该具备两种品质,第一个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品质,或者地域品质,我称之为“国家品质”,这个包含与生俱来的传统和你对传统以及地域文化的了解;第二个即个人品质,是你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是你与别的设计师的显著区别;我所强调的个人修炼就是创作中个人品质的表现。这是你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不要随意将它舍弃。
王粤飞其人
王粤飞,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1997年创办深圳王粤飞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化基金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作品获得第七届巴黎国际海报展最优秀作品奖,入选15届、17届、18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入选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1996、1998),92〔平面设计在中国〕银奖、铜奖,96〔平面设计在中国〕优异奖,96香港设计展亚洲区优异奖,入选1997亚太海报展,98法国足球世界杯海报竞赛优异奖,入选布尔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1998、2002),入选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2003),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最佳工业设计奖(1995),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海报设计奖(2002),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包装设计奖(2002),宁波国际海报展(2002)。03'深圳设计展金奖、评审奖(2003)。
担任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评委(2004),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2003),中国美术学院白金创意平面设计学生作品大赛评委(2002),《苏州印象》城市品牌广告展评委(2002),北京申奥形象设计委员会委员及会徽评审委员会评委(2000),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委(1997)。
【相关文本】
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
是至高无上
◎王粤飞
现代形态的平面设计,它应该研究什么?关心什么?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提到“视觉传达”,在我看来,它存在两种目地性的审美形式:将符合个人意念的意图、内容、情节,符合主观对客体认识的自然规律所达成的视觉元素,沿着逻辑性、社会性、叙述性的视觉运动方向,构建出特定的符号、图像等一切表象形式,唤起视众的心灵感应。
第二种形式,有着内涵到外延绝然不同的结局:作品强调以形式作实验,搁置感情,舍弃客观事物的再表现,从非自然的形式关系着眼,将自然抽象于一定形式关系,探索纯粹的图形构成,追寻自我的感觉性、独立性、惟一性,构建显著个人品质为核心的崭新形式,传达内心情绪,使观众得到全新的心理、生理效应。前者重视研究人文关系、道德观念,以完成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事实尊重为基本立场,忽视了“形态与色彩本身已足够传达感情效应”的内在价值,而迷失于作品本身的合理空间、时间的趣味性表达。人们往往将那些读不懂的强调感觉性的思维方式,归咎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寻探缺失。事实上,许多国际作品并没有包含文化输出倾向,我们只要领略一番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欧普艺术的艺术精神,就能感受到整个20世纪艺术与设计的巨大投影,也就不难发现Tomato作品的基本观念。
简略一下两种“视觉传达”的设计性质。前者———现实性后者———未来性(启发性)
Graphic一词,应以研究“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是至高无上的”为追求。这似乎是上个世纪20年代马列维奇的格言与今天相重叠,但他不朽的精神,仍是我今天奉行的。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历史很短,没有这主义、那学派的发展文脉,不幸的是,我们只能凭着个人悟性,自己呼吸着创造的新鲜空气。中国设计师与国际观众交流的首要任务,决不是社会性、民族性,更不是文化,而是始终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西方评判标准的重力下解救出来。
【相关资料】
为什么是AGI?
为什么是陈绍华、王粤飞?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原文为AllianceGraphigueInternationale,简称AGI。AGI创建于1951年的法国巴黎,首任主席是法国的Carlu。它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和最有影响的著名设计师,领导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潮流,是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殿堂级组织,在国际上享有最崇高的声誉。
在法国,文化被认为是最优先的,设计师与画家、雕塑家一起享有声誉和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巴黎自然成为AGI的基地。
AGI自1951年建立起,每年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年会,进行认真和富有成果的学术探讨,举办会员作品展览,培训有才干的平面设计大学生和青年设计师,并用平面设计的方法帮助世界各国的企业、公司和它们的跨国组织的发展。1969年,AGI总部从巴黎移至瑞士的苏黎世。目前,AGI除拥有上述国家外,还有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伊朗、以色列、日本、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大约280名会员。
2004年的AGI年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的AGI会员共有五位,他们是余秉楠(1992年)、王序、陈绍华(2000年)、王粤飞(2002年)、宋协伟(2003年),其中陈绍华、王粤飞来自中国深圳。
AGI每年接纳极少数的新会员,由AGI委员会11名成员组成的学术评审团在全球被推荐的设计师中选出。
城市有一个大师就可以称得上是“设计之都”
韩湛宁(以下简称“韩”):我们知道,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的策源地,并且一直是引领着中国的平面设计,而且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来也致力于把深圳打造为“设计之都”,这对于深圳和深圳的设计来说当然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对此有疑问,认为深圳目前连设计大师也没有,毕竟平面设计在中国的设计仅仅二十年时间。但同时,专业界却认为深圳至少有两位设计大师,就是您和陈绍华,您怎么认为呢?
王粤飞(以下简称“王”):所谓“设计之都”,我认为有一个大师就可以是“设计之都”了,比如香港有一个石汉瑞,他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设计大师,因为他的影响,带动了香港的设计特别是华人设计师的崛起.。
韩:据我所知,你是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而AGI是国际顶尖平面设计师组织,也就是国际平面设计的殿堂。也就是说,AGI会员都是国际认可的大师。
王:AGI早年的成员对我的影响很大,一种骨子里的影响,以至去年年会上我曾郑重地向他们致敬。加入AGI不代表什么,只是心存的幻想而已。“大师”仅是一种尊称,更主要的界定标准,是看他的个人学术成就,他的作品对世界新的图形、语言、视觉化革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韩:其实对于深圳来说,我们需要有大师,我认为这不是个人崇拜,而是发现大师,让社会了解和熟悉,这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更对专业领域产生影响,这更有利于建设“设计之都”。比如去年深圳发现了国画大师袁机,这一事件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深圳人会了解到:我们深圳不是文化沙漠,而且还有非常高的成就。因为每个领域的大师就是这个领域成就的杰出代表。
王:其实发现大师不重要,发现新人更重要。在深圳,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本地区的设计推广和教育,推动深圳的平面设计向高端上升。这也是AGI的宗旨之一。
深圳如果缺少设计比赛平台,“设计之都”只能是“行业大排档”
韩:这里所说的对本地区的设计推广和教育作出贡献,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深圳来看,里程碑式的“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与96展,以及去年的“深圳设计03展”,还有你们发起成立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等就是为中国的平面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和贡献的。我个人就是在前两次大展的直接影响下开始从事平面设计的。
王:过去我们举办展览比赛,其中最重要的理想就是造就自己,检验自己,检验所有的设计师。是将自己的专业观点、设计思想以及作品放到展览中去检视。如果说,那些展览对中国的平面设计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不如说对那些设计师创作的心路历程所得到的鼓舞。
韩:对,这就是一个培养新人的问题,我们打造“设计之都”,如果没有新人也就无从谈起。
王:培养新人的问题,不是谁培养谁,不是谁等着别人来培养,不是社会培养你的问题。
成长期的年轻设计师应该强调自我造就,而这种自我培养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决不是中国的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更不能依赖师承关系,而是导入比赛机制,建立设计比赛平台,比赛包括了学术交流、研讨机制,权威评判机制,学术批评机制。日本的年轻设计师为什么新人辈出,就因为有东京ADC、TDC等等这些历史很长、比赛机制完善、最具有权威性的设计比赛。是年轻设计师共同认可、势必参加的比赛。我打一个比方,你看欧洲足球烽火连天,赛事不断,所有“大师”、“大脚”在同一个场内比拼,才会有群星闪耀,年轻球星才能有机会崭露头脚,因此才出现球星职业制度、转会制度、广告、彩票等商业机制的建立。再者,设计比赛无可非议地标榜专业性、权威性立场,像纽约ADC那样,是全球设计师最仰慕的最高门槛。绝不能像中国的许多展览、赛事,毫无权威可言,以举办活动、普及大众、揽取业绩为出发点,设立一大堆奖项,不能给予年轻的成长中的设计师任何学术指引。我主张设计比赛应该是纯粹的学术,多项比赛的评审团给出不同的学术方向,能带给中国设计师创作中诸多参照点,你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让设计师懂得如何调整和确立自己的发展路向,学术研讨能够解决设计学习中的困惑。深圳缺少这样的平台,新人不能借用这种平台击败老人,老人亦没有竞技状态激励自己,“设计之都”只能是“行业大排档”。我是一个极力标榜专业至上的人,希望抱有同一理念的设计师与我共同去做一件事,只要你“心存幻想”,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对于新人的培养,至少要有两点,一个是要有大师级人物的影响,一个要有良好的竞赛机制。
王:对,我的观点是大师的典范应该作用于年轻设计师的探索精神,而后者更重要。在竞赛中审视自己,在竞赛的反复入选和落选中周旋,设计师的进步会很快。
韩:现在年轻的设计师,由于资讯的开放,国外的学术思想和作品大量地涌进来,那么该如何选择和吸收,以及做为一个本土的设计师,如何在高水准的国际国内竞赛中学习和前进呢?
王:美国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东西方的文化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这里没有什么文化优劣之论。而站在时代前沿,创作出启发人类未来文化形态的作品是国际观众的基本标准。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以显著的个人品质与国际设计师交流,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
关于深圳平面设计“学派”
韩:由于深圳平面设计的相对集中和成绩突出,有评论认为深圳平面设计是一个“学派”,您怎么认为呢?
王:深圳平面设计得益于深圳的改革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自然形成的群体现象,还不能称之为“学派”。
韩:那为什么不能叫“学派”呢?是不是您认为大家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不相同,设计风格也不相同,不能冠以“学派”来看待?
王:“学派”应该是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对时代及未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深圳不是这样,每个平面设计师的学术思想、个人品质不尽相同,大家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深圳的设计成就。
现代形态的平面设计鼓励个人化、非主流意识、百花齐放。如果用“学派”来划分,那么生活在深圳的设计师,唯一的共识就是———设计把握未来。
“个人品质”是平面设计师最珍贵的东西,不要随意将它舍弃
韩:我注意到您在谈话中提到一个词———“个人品质”,我想那应该是您所追求的品质,也就是您设计思想中比较个人的、独特的东西,可以谈谈您对“个人品质”的理解吗?
王:一种天赋的个人智慧、天才的创造,一种对客体、事物不同理解所造成的与众不同的结果,是我一直强调的东西。作为一个注重个人创新的平面设计师,他应该注重那些比较个人的、独特的品质———这是现代平面设计所倡导的品质。
韩:我在您获得“深圳设计03展”金奖的作品———《来自西方的灵感》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设计内容出自中国文化的显著品质,其设计性带有强烈的个性理解和个人修炼,没有传承式的属性观念,这种地域文化的显著品质被个性所变形夸大,变得纯粹、简单,这就是国际观众所在乎的设计性。设计性是超越设计内容本身在较高层面的探索精神,西方的文化标准也许变得被动,但在图形创造的认同方面可以取得沟通的进展。”我觉得非常精彩,这是否可以是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王:我认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应该具备两种品质,第一个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品质,或者地域品质,我称之为“国家品质”,这个包含与生俱来的传统和你对传统以及地域文化的了解;第二个即个人品质,是你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是你与别的设计师的显著区别;我所强调的个人修炼就是创作中个人品质的表现。这是你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不要随意将它舍弃。
王粤飞其人
王粤飞,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1997年创办深圳王粤飞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化基金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作品获得第七届巴黎国际海报展最优秀作品奖,入选15届、17届、18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入选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1996、1998),92〔平面设计在中国〕银奖、铜奖,96〔平面设计在中国〕优异奖,96香港设计展亚洲区优异奖,入选1997亚太海报展,98法国足球世界杯海报竞赛优异奖,入选布尔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1998、2002),入选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2003),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最佳工业设计奖(1995),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海报设计奖(2002),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包装设计奖(2002),宁波国际海报展(2002)。03'深圳设计展金奖、评审奖(2003)。
担任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评委(2004),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2003),中国美术学院白金创意平面设计学生作品大赛评委(2002),《苏州印象》城市品牌广告展评委(2002),北京申奥形象设计委员会委员及会徽评审委员会评委(2000),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委(1997)。
【相关文本】
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
是至高无上
◎王粤飞
现代形态的平面设计,它应该研究什么?关心什么?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提到“视觉传达”,在我看来,它存在两种目地性的审美形式:将符合个人意念的意图、内容、情节,符合主观对客体认识的自然规律所达成的视觉元素,沿着逻辑性、社会性、叙述性的视觉运动方向,构建出特定的符号、图像等一切表象形式,唤起视众的心灵感应。
第二种形式,有着内涵到外延绝然不同的结局:作品强调以形式作实验,搁置感情,舍弃客观事物的再表现,从非自然的形式关系着眼,将自然抽象于一定形式关系,探索纯粹的图形构成,追寻自我的感觉性、独立性、惟一性,构建显著个人品质为核心的崭新形式,传达内心情绪,使观众得到全新的心理、生理效应。前者重视研究人文关系、道德观念,以完成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事实尊重为基本立场,忽视了“形态与色彩本身已足够传达感情效应”的内在价值,而迷失于作品本身的合理空间、时间的趣味性表达。人们往往将那些读不懂的强调感觉性的思维方式,归咎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寻探缺失。事实上,许多国际作品并没有包含文化输出倾向,我们只要领略一番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欧普艺术的艺术精神,就能感受到整个20世纪艺术与设计的巨大投影,也就不难发现Tomato作品的基本观念。
简略一下两种“视觉传达”的设计性质。前者———现实性后者———未来性(启发性)
Graphic一词,应以研究“纯粹视觉图形的顶峰是至高无上的”为追求。这似乎是上个世纪20年代马列维奇的格言与今天相重叠,但他不朽的精神,仍是我今天奉行的。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历史很短,没有这主义、那学派的发展文脉,不幸的是,我们只能凭着个人悟性,自己呼吸着创造的新鲜空气。中国设计师与国际观众交流的首要任务,决不是社会性、民族性,更不是文化,而是始终带着显著个人品质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西方评判标准的重力下解救出来。
【相关资料】
为什么是AGI?
为什么是陈绍华、王粤飞?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原文为AllianceGraphigueInternationale,简称AGI。AGI创建于1951年的法国巴黎,首任主席是法国的Carlu。它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和最有影响的著名设计师,领导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潮流,是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殿堂级组织,在国际上享有最崇高的声誉。
在法国,文化被认为是最优先的,设计师与画家、雕塑家一起享有声誉和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巴黎自然成为AGI的基地。
AGI自1951年建立起,每年轮流在世界各地举行年会,进行认真和富有成果的学术探讨,举办会员作品展览,培训有才干的平面设计大学生和青年设计师,并用平面设计的方法帮助世界各国的企业、公司和它们的跨国组织的发展。1969年,AGI总部从巴黎移至瑞士的苏黎世。目前,AGI除拥有上述国家外,还有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伊朗、以色列、日本、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大约280名会员。
2004年的AGI年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的AGI会员共有五位,他们是余秉楠(1992年)、王序、陈绍华(2000年)、王粤飞(2002年)、宋协伟(2003年),其中陈绍华、王粤飞来自中国深圳。
AGI每年接纳极少数的新会员,由AGI委员会11名成员组成的学术评审团在全球被推荐的设计师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