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Takuro Kuwata)的工作室位于日本岐阜县土岐市,那里是美浓烧的故乡,自古因陶瓷器而得名。如今,这里也是日本规模最大的陶瓷器生产地,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积累了丰厚的材料和技术,有大量的职人和工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选择在这里构建工作室和窑坊,桑田卓郎有他的考虑。作为制作日本国宝茶碗卯花墙的产地,伴随茶道文化的影响,这里拥有众多制作茶具的职人。茶碗是桑田卓郎的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出生于1981年的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制作出具有当代性格的作品同时,能从过去的事物中搜寻到一些线索。岐阜县无疑是传统和现代性互相影响的合适之所。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的工作室。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问及桑田卓郎目前正在制作的作品,他向我们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他的创作方式并非单件制作,而是多件并行,大多都是以茶碗为主题。这一批作品还要经过之后的无数考验——塑形、上釉、烧制、出窑…… 这一过程中,最后有哪一件可以成为展出的作品,仍是未知。

日本传统的陶瓷家为了生活与创作的便利,往往会将自家和工作室建在一起。但桑田卓郎却在这一点上保持了距离。他的工作室与家分隔在两地,他笑着说起自己每天其实和普通上班族一样的两地通勤。他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瞩目的当代陶艺家,尤其2018年获得了 Loewe 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特别奖项,为其在时尚界也获得了不少关注。

上顺时针左起:桑田卓郎 Takuro Kuwata,黄緑化粧白金彩梅華皮志野垸,茶垸,2011,磁土、釉薬、顔料、白金;垸Bowl,2014,磁土、釉薬、顔料;Tedpole Eggs Bowl おたまじゃくし卵垸,2014;赤青化粧金彩梅華皮志野カプセル,2011;汗かきお化粧もも子,2014;Black-slipped gold Kairagi Shino bowl,2012。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LOEWE 罗意威2020秋冬女装系列与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合作的作品及工作室。图片来源:LOEWE 罗意威

他的作品追求媒介与工艺的极限,将对色彩表达的信念转变成现代语言:厚重的人造釉料覆盖在天然泥土制作的的陶碗胚胎上,烧制带来的粗犷龟裂不断地向外扩张,这种炸裂与膨胀感营造出强烈的张力,让人过目难忘。

对比这样浓烈又爆裂的作品,他自身反而过着一种节制到近乎单调的生活。从家到工作室的这种状态转换,也让他有间隙去思考自己的创作。

桑田卓郎在工作室创作。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茶道从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本土化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体系。桑田卓郎也是通过他自身对茶碗的解构,将传统的日本工艺技法——石爆和梅花皮转变成他的主要表现语言。

石爆是在陶胚中添加小石头,烧制时,石头在窑中加热到破裂并烧穿陶土,这种技术是由日本古代制造茶碗时为制造表面粗糙的肌理效果而产生的;梅花皮则是使用传统材料中的长石釉(志野釉),在烧成时产生釉层的流动和崩裂,釉料被打碎、融化、散开、重新塑形,表现出破裂扭曲的状态。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的工作室内部。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当然这样的表现不只是来源于日本传统。在谈及其他艺术门类对自己的影响时,桑田卓郎提及了北欧的产品设计,也分享了自己20年前在伦敦旅行时的经历——那是当年他去在伦敦乘坐地铁时的见闻,“车厢内的装饰五彩缤纷,让心境不由得明亮起来,相比之下日本的电车或新干线,往往色调沉静相对晦暗”。这种对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传统陶瓷器的学习和制作中,这种感受愈发明显,这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他也提到了战后的波普艺术带给他的深刻影响。

桑田卓郎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细节。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2013年,京都清水寺的“Feel Kiyomizudera”项目举办了他的个展,这是一场桑田卓郎作品集大成的展览。项目由清水寺发起,利用传统的和室空间与当代艺术结合,试图创造传统寺庙空间内展现当代艺术的新可能。在决定举办展览后,桑田卓郎一直思考在这样历史悠久的场所应该展出什么样的作品。门第森严的清水寺给了他最大的自由空间。

思考许久后,他将这个连通古今的展览被命名为“日日”,意为“每天”,源自唐末高僧、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的禅语“日日是好日”。展览展现了一种奇妙的空间关系,传统寺院中极端又先锋的呈现方式让时空与作品的内在关联对抗共存。

2013年,位于京都清水寺的“Feel Kiyomizudera”项目举办的桑田卓郎个展现场。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在传统和室空间中,梅花纹茶碗以群组方式排列,日本传统志野烧配上夺目的色彩,就像侵入这个空间的诡异植物群。破裂的水银表面从顶部浇灌,金属基底表面刺穿纹饰以及器身上捕捉到的流淌釉料…… 一种结构上新鲜的冲击力应运而生。虽然作品表现出破裂扭曲的状态,但仍保持着某种实用的功能性。

在空间布置上,除却传统和室内的展示,桑田卓郎还设置了与室外景观的互动。这些作品巧妙地和自然元素混合在一起,能量巨大。彩色的容器在庭院中,金色和银色与青苔相互交映。陶土塑造的异端风景与清水寺的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共鸣。

2013年,位于京都清水寺的“Feel Kiyomizudera”项目举办的桑田卓郎个展现场。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激进而爆裂的表现突破了以往人们对日本陶艺的刻板印象,有趣的是这些突破又和他在陶艺职人门下的学徒时期不无关系。

桑田卓郎曾拜师于广岛的陶艺职人财满进(ざいま・すすむ),在老师门下的学徒时代,批量生产的制作成为了磨练技艺和思考的最好方式。陶瓷器制作从天然土壤与植物制成的原材料开始,经过拉胚、进窑、烧制…… 熟悉这些流程本身给他带来了无穷的趣味。同时,桑田卓郎也谈及了工艺和艺术在概念上的差别。

2013年,位于京都清水寺的“Feel Kiyomizudera”项目举办的桑田卓郎个展现场。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在美术史的叙事语境中,工艺往往和艺术有微妙的区隔,而这种变化取决于它们共存的社会,他认为“这种转变是可以自由跳跃的”。传统与现代的自由转换并非无源之水。桑田卓郎的作品展现了一种当代的“侘寂”(wabi-sabi)观念。“侘寂”是建立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美学概念,强调短暂和不完美性,不对称和粗糙感亦成为重要的表现元素。

桑田卓郎试图打破介质规则,同时,过程的随机性对作品产生的影响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日本陶艺的理念和美学思想。

从上至下:桑田卓郎Takuro Kuwata,おばあちゃん干しぶどう,2013;青化粧金彩梅華皮志野垸,磁土、釉薬、顔料、金,2013;空赤化粧石爆カプセル Sky red-slipped stone-burst capsule,2010,磁土、石、釉薬、顔料、ラッカー。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桑田卓郎说起自己的创作,如同人生一样充满了各种相遇和别离、对抗与共生。在这样的“日日”里的种种感受,以崭新的形式与信仰产生了的回响,从近乎暴虐的视觉表达中让人感受到某种温情。看似激进,但仍可看出功能遵循形式,奔放的同时仍讲究材料与技巧。通过原始与精巧的结合,他试图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图腾,跨越东方西方,从过去至未来。

他打趣地说起很希望今后能有一场完全使用自己创作的茶碗举办的传统日式茶会——“想必是一番非常有趣的景象”。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创作过程和细节。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卷宗 Wallpaper*对话 

 日本陶艺家 桑田卓郎 简称 K 

W*  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室吗?它在哪里?你在工作室里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K:我的工作室位于岐阜县,这里也是自古闻名的日本陶瓷器产地。现在仍旧是日本最大的陶瓷器产地。这里积蓄了非常多样的材料和技术。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伴随茶文化的发展,制造了数量众多的茶具,其中也包括国宝茶碗卯花墙在内的诸多名作。我一直在考虑能否从过去的事物中找到一些线索来制作具有当代性的作品,这里是合适之地。

我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其实脑子里一直在考虑与创作相关的东西。不做作品的时候基本上在家里度过,但是几乎每天都如同上班一样去工作室。个展前夕,我会从早到晚都在工作室里度过,为了配合烧窑的时间,那段时间往往生活不太规律。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在工作室。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W*  安土桃山时代延续下来的侘寂美学曾深刻影响了日本美术,对于自然和不完美的青睐也可以在你的作品里找到影子。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与传统的关联性?

K:茶道从中国传到日本,随着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茶具也在同时发生变化。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被当时的茶人赞赏的梅花皮和石爆肌理茶碗,我重新诠释和重构了这种技术。另外,在博物馆和资料馆观赏桃山时代陶瓷器时,我总会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最终,当下也变成了另一种过去。所以我在做作品的时候也时刻考虑到这一点,并且面向未来进行创作。

上起:桑田卓郎 Takuro Kuwata,茶垸 Tea bowl,磁土、石、釉薬、顔料、金,2013;垸,2014。Photo by Yasushi Ichikawa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W*  陶艺作为“工艺”一种,似乎和“艺术”有着微妙的边界感。你怎么看待两者的边界和关联?我注意到,你曾在陶艺职人门下有过学徒时代(修业),那是一段怎样的时期?从中学习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K:在老师门下的学徒时代,陶瓷器制作本身带给我无穷的快乐。从天然土壤与植物制成原材料开始,经过拉胚、进窑、烧制…… 熟悉这些流程本身就会令我感到非常开心。我认为工艺和艺术的界限和区别取决于它们共存的社会,在一些情况下这种转变是可以自由跳跃的。

日本陶艺家桑田卓郎在工作室内创作。Photo by Koho Kotake © Takuro Kuwata, Courtesy of KOSAKU KANECHIKA

W*  能分享一下你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吗?你希望创作出怎样的作品?

K:我目前正在制作的作品有很多,因为并非单件制作,而是多件并行,大多都是以茶碗为主题的制作。茶道的茶碗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启发着我。将来,我希望做一项像茶室一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