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外国画家眼中10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她旅居中国数十年,用木版
一百年之前的中国,
是什么样子的?
老舍生活着的北京城,街头巷尾都蹲着拉车的人,门口的小胡同连轿车也开不进去。
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愚园路上洋楼华美,苏州河边十里洋场。
回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时,总是会带着许多复杂的情绪。
文学作品里有烟火十足的市井生活,历史资料里也记录下民族悲恸。
而旧中国还有一种模样,被一位英国画家用画笔一一勾勒出来。
紫禁城的宫墙下,挑担走贩,一片安和。
杭州灵隐寺外,酒馆菜摊,好不热闹。
而灯火簇拥下商贾络绎的码头,似乎不见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羁旅愁绪。
这些画都出自于Elizabeth Keith(伊丽莎白·基思)之手,一位出生于1887年的苏格兰画家。
跨越了半个地球,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那个年代里,基思为何会留下如此生动的旧中国图景呢?
姐姐远嫁东京后,1915年,基思终于借着探望姐姐的机会,第一次去到了东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神秘的东方文化。
△ Keith(左)和姐姐
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学会了日本木刻版画工艺,并且用木版画画下了眼中的日本生活。
后来,在去游玩韩国和菲律宾的时候,基思也同样画了很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木版画。
▽ 韩国
▽ 菲律宾
1924年,她回到英国继续学习彩色蚀刻,只是遥远的东方,依然在她的心里留下了一份憧憬,那就是中国。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中国后,基思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
她在老北京前门大街上吃过糖葫芦,
在上海豫园的回廊上看过鲤鱼空游,
在苏州十梓街旁听过桥下流水,
在香港湾的高处上感受东方时尚,
……
「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木版画,哪怕是最小的细节,也尽可能地画出我对中国的情感」
你可以说基思的画不够精致,但不能说这些画里没有感情。
她的笔下,有烟火人家的希望,
二月春耕昌杏密
钱塘自古繁华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有独属于那个年代百相众生的魅力
摩登和守旧
淳朴和儒雅
和蔼可亲和天真稚嫩
基思完全爱上了这片土地,即便回国以后,还将这些画作整理出来办了不少展览,这些亲身经历的“中国生活”,在当时满足了不少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好奇。
而这位外国画家对中国的感情,远没有就此结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侵华日军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性奴隶制度(慰安妇)让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基思十分痛心,她更加频繁地用这些画作去办展筹资,将所筹到的钱悉数捐给中国,用以帮助在战争中饱受折磨的中国女性。
时隔百年,我们再看Elizabeth Keith的这些木版画时,也许并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年代下的中国样貌,也可能经不起细节推敲。
但在这些画里,你我都能看到一位地球彼岸的画家,对古老的中国文化的好奇与解读。
来源原创 艺君 东方手艺人
图片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相关推荐
- 这些“顶天立地”的家具,让你家提升不止一个 level
- 100年「不换」设计师|这个珠宝品牌却始终是顶流
- 断舍离,四房改一房
- ins风洗手间设计,高颜值正流行
- LG蒸汽洗碗机,惊艳亮相LG OLED电视发布会
- 餐厅选得好,七夕没烦恼
- 标识字体设计中的细节微创新
- 260㎡高级灰,时尚又沉稳
- 越简洁越高级!
- 2021第一届 “派逊杯”校服设计大赛开赛啦
- 原木+白色,这才是LOFT正确打开方式!
- 食器:盛一碗人间烟火。
- 这栋别墅没有一段墙是直的,却美的出奇!
- 70㎡一居室,书房衣帽间兼备,空间的极致应用!
- 成都新增病例停留多个酒吧 “酒吧之都”恐再遭疫情冲击
- 2021各大院校毕业展海报battle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