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大宅:李医生家
△ 摄影:金秋野
设计团队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建设时间 2019年6月—2019年12月
建筑面积 70平方米
牙
李医生是牙医,做牙体综合修复,经常熬夜做牙模。我说,牙模是非线性的三维形态,比建筑模型难。治牙是手艺活,需要精密的空间思维和灵巧的双手,成就高低取决于“经验”而不是“计算”,跟建筑师是一样的。李医生深以为然,她帮我治牙,让我帮她设计她的家。
△ 小大宅:李医生家 绘图:金秋野
房子在北京二环边上的老旧社区,入口是个小黑厅,经过一段没有采光的走廊,朝南是一个挺大的客厅。走廊两边长而窄,分别是厨房和卫生间,都没有采光。朝北并排两个宽度不足2.4米的卧室,都无法以常规方式摆床,进里间需要穿越外间。房子使用经年,昏暗陈旧,管线混乱,问题多多。房子住久了,就跟人的牙齿一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耐心排查,一一解决。砖结构改造余地不大,厨房和卫生间卡在中间,打开成为开放空间的潜力不足。考虑做成开放式厨房,奈何煤气管和烟道两头不靠边,只得作罢。我跟李医生说,你不妨把这条小走廊两边的功能房间看成两排牙齿。拿卫生间来说,原来进去之后还要左拐右拐,局促不堪。不如把功能一字排开,全部面朝走廊。走廊不再是单纯的过道,厨房和盥洗空间内部的交通面积也可以省下来。这样一来,旧格局无需做大的调整,省时省力。
△ 改造之前的照片 摄影:金秋野
△ 原始平面图(左)、改造后平面图(右) 绘制:徐大辉
△ 改造之后的模型照片 制作及摄影:蔡斯巍
接下来,两个穿套的卧室该如何解决?正好这个房子严重缺乏储物空间。如果在第一个卧室门口划出一块,做一个大壁橱,剩余的部分刚好成为一个可以进入的“床”——榻榻米房间。这样两个卧室就不再穿套,入口处则出现了一个可以通行的“衣帽间”。把走道变成功能房间的一部分,跟厨卫区的思路是一样的。在小房子里,不得不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面积。
△ 带进入式衣帽间轴测图 绘制:黄露
△ 走廊衣帽间和榻榻米房间的小窗口 摄影:金秋野
最里间是主卧,放下一张大床就只剩20厘米宽的走道,行不通。主人不希望两个房间都是炕。唯一的办法是做地台,把床垫直接搁在上面。房间有足够的长度去划分出一个地台,剩余的部分,用一道假墙分隔开来,在不同的高度上,朝里朝外分别嵌入床头柜、书架和梳妆柜,还把空调塞到了洞口上方。这样空调就不会直接对着床吹,体感舒适多了。这道分隔墙让“床”的区域单独出来,有点像进入式的“拔步床”,外边自然出现了一个“书房”,有宽大的书桌,女主人也可以在这里梳妆。
△ 主卧和书房照片 摄影:金秋野
拔步床的意思,是一个功能对应一个空间。中国古代的居室,多为框架结构下的匀质空间,靠家具来做屏障,久而久之,家具就空间化了。同样的木结构到了日本,却发展出相反的倾向,是空间的家具化,整个房子就是一张大床。只有在中国传统的居室格局中,才能发展出《韩熙载夜宴图》那样的电影分镜头场景,房子里有很多孔窍,建筑的界面是隐形的,只是给“家具空间”提供背景,层次非常丰富。那是我一直神往的。
现当代的居室布局,一个房间对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功能。面积大则浪费,面积小则必须一室多用。客厅里摆一张床、餐厅里放一台洗衣机、阳台上搁一个电脑桌。这样的做法混淆了不同空间的等级,伤害了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场所混淆、内外无分,举手投足随随便便,人就不会很体面。我主观地以为,日常仪式感的缺乏会带来很多影响;生活没有细节,城市不能掰开来细看,“住”的文化蒙尘很久了!
我更喜欢把功能一一单列出来,各自占据一个空间、创造一个角落、塑造一种氛围,无论多小,无论是不是闭合的,都有各自的色彩和光线。写字有写字的光,发呆有发呆的光,房间是被“行为”照亮的,人到哪里,双眼和双手所向,哪里就被一团光线笼罩。所以全局照明是难以接受的。生活可以理解为若干个独立场景的集合。如果有哪个场景不能被主人的行为照亮,它就必然是多余的。家中有太多多余的桥段、涣散的场景,主人就不是一颗生活的心,对他来说,过日子就是装装样子。这跟那种把日子过得一团糟的,其实是一码事。
△ 阳台细部 摄影:金秋野
△ 从起居室看露台 摄影:金秋野
我想让李医生把她对生活的需求写一写,李医生答应了,过了几天,又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她写不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用语言来描述生活。
阳 台
户型基本上是南北向线性的一条,缺乏东西向的纵深。4米宽的阳台在房间最南端,一排平开窗,原来只是晾衣服的地方。而且,从主入口进来,向左边看,透过无光的小走廊,视线的尽端就是阳台。让它保留着纯功能性的面貌,在设计上是说不过去的。
△ 整体轴测 绘制:王瑶
所以要扩大这个阳台,使其形象更饱满,内容更充实,也让主入口的视线有个像模像样的收束。一般意义上,阳台是起居室的附属,有时候充当温室,有时候充当健身房,更多则只是临时的杂物间或晒衣场。为了把阳台从卑微的宿命中拯救出来,我用黑色花岗岩把它抬高两步,阳台窗向外挑出50厘米,与客厅相连处做了一道双拱门。阳台的空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变成了一个明亮的小房间。又在西南角做一个固定座位,对面一把躺椅,中间是小茶台,成为真正的“客厅”。最期待的情节,是主人拿本书蜷在这里,在秋天的阳光下昏昏欲睡,一下午也读不到两行。
△ 改造后阳台,从内向外 摄影:金秋野
△ 改造后阳台,渲染图。因为全程使用VR工具辅助设计,所以最初设想的尺度和光影,与建成后基本一致。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 从拱门看起居室和阳台 摄影:金秋野
为了强调这个房间的“家”的感觉,给它加上了双坡屋顶。没有什么类型学的深意,只是觉得这样有意思。靠近阳台拱门的东南角,是一个单人位书桌,除此外客厅里只有一张小沙发。客厅的“空”和阳台的“实”成了一对反转。跟阳台的抛光花岗岩地面相应,房间其他部分的地面都用了看不出接缝的软木地板。因为房间格局的关系,怕太多的肌理和接缝强化壅塞的感觉。软木地板和花岗岩地面平滑延展,微微反射着明亮的室外光线,加上坡屋顶和柱廊的映衬,房间是暖意融融的。这也是最初设想的气氛和光泽。
△ 起居室全景 摄影:金秋野
猫
李医生没有任务书但有猫,猫是最大的任务书。养猫的人家跟不养猫的人家,本质上是不同的,不可相提并论。有了猫,家就不再单纯是“人”的居所,也是猫的地盘。猫喜欢爬高,喜欢来回冲刺,喜欢东躲西藏,喜欢磨爪子,喜欢窝在角落里睡觉。有了猫,人就不能把很多东西摆在外面,就需要给猫砂盆留出地方,还需要每日清理无尽的猫毛。猫毛的性格跟猫很像,时而粘软,时而飘忽,难描难画。本来打算把李医生家叫“猫”宅,转念一想,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居所,不可过度抬高猫的地位,故叫曰“小大宅”。
“小大”两个字没有表面上看过去那么随意。因为,猫的宅和人的宅,一小一大,同型异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何以至此,要从入口的暗厅说起。
此厅没有直接采光,只从小走廊远远借来一丝客厅的光线,大白天都是黑乎乎的。显然这里适合做餐厅,旁边一个餐边柜,加一盏暖色的灯,用低矮的沙发座,对面墙上挂一个电视,光线幽暗,恰好可以造出咖啡厅般的气氛。然而李医生不喜欢低坐姿,也不想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这样一面墙就空着,吃饭就是吃饭,很无聊。有一天在草图纸上瞎画的时候,我突然想,何不在墙上做一个猫窝?那道墙后面是本楼排烟管井,黑暗逼仄。稍稍向外探出一点,利用墙壁的厚度,再向内加厚25厘米,一个别致的猫窝就实现了。猫的走道嵌在墙壁夹层中,猫从入户门旁边的豁口上下,方便主人回家的时候下来迎接。暖气和弱电也都留在这道假墙里,成为一个功能的盒子。这样,从外面无法知道猫是怎样到了那个一人多高的“私人套房”。
△ 餐厅 摄影:金秋野
猫的房间该长什么样子呢?为了公平起见,不如跟人的房间一样,做成一个缩尺的翻版客厅吧。好像从阳台往客厅里望过去的样子,也有一道拱廊,里面也是坡屋顶,还带一个里间和一扇窗,莫名幽深的样子。房间漆成暖黄,跟主人家一个调子。这样,李医生就有了个自家的小模型嵌在餐厅的空白墙壁上,它的高度略高于人眼,在暗调的房间中格外提神。
△ 猫窝照片,正面 摄影:金秋野
李医生非常担心猫咪不得其门而入,又怕太胖卡在中间。工程还没彻底清场,李医生就迫不及待地把猫咪派来了,而且还有一只新猫加入!由于猫咪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两只猫只用了一小会儿就发现了秘密通道,并成功登顶!
△ 猫窝照片,侧面 摄影:金秋野
从此以后,猫咪只要有空就盘踞在猫窝里,从不轻易下来。每次从大门进入家中,往左一偏头,就看见一张猫脸在比人高的地方一闪,消失在墙后,又突然从脚边冒出来。吃饭的时候,猫咪们静静地卧在柱廊后面,向下监视主人的一举一动,非常安心。猫就喜欢待在比人高的地方,我从一开始就知道。
△ 猫在窝中特写 摄影:金秋野
给猫咪做了个窝,猫咪不下来,变成宅猫。猫咪没有开口,但用实际行动表扬了我。
灰 泥
最后是从餐厅到客厅那道走廊,如何破除它的昏暗与闭塞,成为一个有趣的空间?我想,房子已经如此戏剧性,索性再添一笔。为了强调不同区域的转场,我给它又安了一个拱顶。圆拱两侧压太低,向上收一收,成了巴瓦自宅那个不扁不圆的形状。刷上白涂料,有一种充盈的体量感,可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在最初的构想中,这道拱廊是亮晶晶的。从昏暗的餐厅看过去,不仅阳台是一个小小的异域,花岗岩地面和软木地板也都反射窗外的光线;不仅如此,这道拱廊作为景框,本身也是反光的,整体被室外光线染亮,白天是冷色的天光,夜晚是暖色的灯光。
△ 拱廊照片 摄影:金秋野
该用什么工艺来实现呢?一直没有找到办法。五月去穆钧老师的工作室喝茶,意外地在墙面上看到我想要的东西!记得上次见到是坎达拉玛入口的矮墙礅,被游客磨得发亮;再往前是在某个斯卡帕的房子里,不解地问讲解员,天花板那连续的反光表面,像大理石一样,是如何实现的。她用蹩脚的英文告诉我:stucco。
stucco就是灰泥。小时候家里盖房子,外墙用石灰麻刀,表面用抹刀压光,摸上去坚硬平滑,却有一种特殊的手工感。意大利的工艺,使用极细颗粒度的粘土材料和特殊工艺,更多了一层天然材料的随机纹理,有大理石般的表面触觉。一直想把这个拿回来,未想在身边遇见。穆老师工作室墙壁上的抹灰,是日本匠人铃木的手笔。
灰泥做好了之后,小走廊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反射着周围的光线。白天是冷色的,夜晚是暖色的,本来狭小的过道空间,因此扩大了许多。
△ 从餐厅看小走廊 摄影:金秋野
△ 从小走廊看餐厅 摄影:金秋野
施工开始之前,铃木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认真教我们做基层。来了之后却发现依然不达标。于是重新来过。铃木给这道小走廊抹灰,从备料到施工一共用了五天时间。第四天施工已经全部结束,第五天一早赶到场地,仔仔细细地把施工造成的混乱清理干净,转身就奔往机场。如何慎重对待材料、如何准确控制细节、如何保护施工现场,日本工匠给我们上了一课。铃木来的时候是“十一”期间,晚上收工,看到共享单车觉得新鲜,一人刷开一辆,骑着到处跑,城市空旷,晚风清凉。铃木很开心,说劳务费不要,天天不重样吃吃喝喝就好。就这样解锁了中华料理的新功能。
△ 铃木施工的照片 摄影:王瑶
△ 施工结束的合影
施工中途,感觉入口右边塞进去的大壁橱把南北通透的格局给塞住了。于是在墙面上开了个洞,装上对开的折叠小窗扇,从里面榻榻米上看,是个小朋友的书桌。今后有了小朋友,可以在这里看书,顺便监视大人的一举一动(其实是大人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
△ 墙壁上的小窗 摄影:金秋野
△ 榻榻米房间的儿童学习桌,正对小窗口 摄影:金秋野
李医生家的改造工作是在严格控制造价的条件下完成的。由于空间格局的限制,无法在视觉丰富性方面有更多选择,所以采用了线性的、场景化的处理方式。但是归根结底,依然是功能至上的设计思路,好用第一。通过墙体位置和空间道具的微调,为工作繁忙的高学历女青年和她的猫提供一个有趣又有质感的家(这样讲真的好意思吗),不同的区域之间还可互成对望,像个私人的小花园。经此过程,使之成为老旧社区里独一无二的“生活小舞台”。
金秋野
2020年2月24日
完整项目信息
主创建筑师:金秋野
项目建筑师:王瑶
参与人员:施聪聪、魏前程、王莲霆、蔡斯巍、刘子暄
业主:李医生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年5月
建设时间:2019年6月—2019年12月
建筑面积:70平方米
施工:张业树团队
来源:金秋野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相关推荐
- 无声诗里颂千秋
- 聆听HARMAY 話梅建筑的艺术乐章
- 卡萨米卡(Casamica)意式整装高端品牌现已扬帆起航,强势入驻大湾区顶级商圈……
- 90后北漂夫妻从国外运回200根木头,造木屋过小日子:彻底逃
- 广告大师奥格威的广告准则
- 从滚动条消失看细节设计
- 人文之旅,体验新亚洲格调与纯粹
- 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完美落幕 住小帮助力设计师打造IP新主场
- 20年老房改造,客餐厨全开放,可旋转电视+透明廊桥,这个16
- 新中式,不一样的高级美!
- 丁克小夫妻的150㎡绝美两居,分房睡也可以如此精致!
- 小满未满,诸事正好。
- 手工家具,才是最迷人的奢侈品
- 现代侘寂,是一种另类的极简
- 简约奢华
- 简约轻奢,一种极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