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从“画史”开始,探寻中国历史上的画院发展
画院的正式产生有唐代说、五代后蜀说、五代南唐说、北宋说等多种主张。而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唐代在掌管图书的集贤殿书院下设画院,设有“画直八人”以及画工多人,主要从事绘画及皇家书画藏品的修复、保管等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本文节选自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代画院研究(修订本)》,对历代画院发展进行了概述。
唐 韩干《照夜白图》大都会博物馆藏
宫廷画院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突然的结果,而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在唐代正式设立画院以前,历代都有将精于医药、占卜、星相、书法、绘画等技艺的各种专门性人才储于特定机构以服务宫廷的传统,当时虽未有专门的画院,但选拔精于绘画之人进入宫廷服务,实是中国画院制度的滥觞。所以,在出现专门的画院机构之前,就已有直接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了。通常认为,周原宫殿遗址上残存的壁画很有可能是西周时期宫廷画家的作品,《庄子·田子方》上记载春秋末期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这些为国君作画的“史”,当是早期的宫廷画家,故后代多以“画史”来称呼宫廷画家。探寻中国历史上画院形制的源头,三代之制实渺不可考,仅就秦汉以来的源流略述一二。秦王朝一统天下,规模百代,惜其对于宫廷画家的管理却未有片言只语流传下来。《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秦始皇统一天下,每灭一国便派画家图绘其宫室,在咸阳加以仿制,秦宫中存在服务宫廷的职业画家当无疑问。现存秦咸阳宫遗址中也发现了壁画残片,这或许也是秦代宫廷画家的作品。汉代以后,对宫廷画家的管理机构逐渐清晰,《汉书·霍光传》记载:“上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颜师古注称:“黄门之署,任职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亦有画工。”汉代的内廷机构“黄门之署”隶属有各类人才,画家也在此中,只是其职责较广,还不是单纯的画院机构。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西汉元帝时宫廷画家为宫女画像时收受贿赂,将不肯行贿的王昭君故意画丑的故事,并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宫廷画家的名字,如擅长人形的毛延寿,擅长牛马的陈敞、刘白、龚宽,擅长布色的阳望、樊育等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有关汉代宫廷画家的史料。东汉时期,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积奇艺,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上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由于史料的缺乏,汉明帝时所创立的画室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还很难说清,是一个单纯的绘画创作场所还是兼有对画家管理的职能,尚无法分辨,如系专门机构则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汉代以来的对宫廷画家的管理措施和相关制度为画院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唐代在掌管图书的集贤殿书院下设画院,设有“画直八人”以及画工多人,主要从事绘画及皇家书画藏品的修复、保管等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另外唐代玄宗时设翰林院,其中也有部分宫廷画家。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翰林待诏“各别院以廩之,日晚而退”。唐代的翰林院有些类似汉代的“黄门之署”,而分院廩之,似乎各类技艺人才亦有相对独立的管理者,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此外,唐代昭文馆、弘文馆等机构也隶属有不少画家。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绘画艺术经历了唐代的大发展,至五代宋初更趋成熟,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杰出人物。山水画发展到高峰,涌现出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在人物、花鸟画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如周文矩、顾闳中、徐熙、黄筌等人。五代时期的一些帝王对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大力奖掖扶持画家和绘画艺术,尤以南唐和前后蜀最为典型,形成了金陵和成都两大绘画艺术中心,云集了大批当时最优秀的画家。今天所知的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大都出自上述两个地区。如南唐的徐熙、董源、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赵幹、卫贤,后蜀的黄筌、黄居寀、阮知诲、阮惟德等,这些绘画史上赫赫有名的画家大多为南唐和后蜀的宫廷画家,其中一些人还有作品流传至今。同一时期的南唐和前后蜀政权仍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将宫廷画家隶属于翰林院中,但画家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后蜀国君孟昶委派画家黄筌任“翰林待诏,权院事,赐紫金鱼袋”,执掌翰林院。
五代 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王齐翰《勘书图》南京大学藏
北宋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后蜀和南唐的一大批宫廷画家随其旧主被集中到了开封,如后蜀的黄筌、黄居寀、赵元长、高文进、夏侯延佑等,南唐的王齐翰、周文矩、徐崇嗣、厉昭庆、顾德谦等。和他们君主的命运不同,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才能受到宋朝统治者的优待,黄筌、黄居寀父子更是深得宋太宗的青睐,“黄家富贵”的花鸟画画风主导了宋初的画坛达数十年之久。宋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翰林图画院”。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太祖朝(960—976)已有画院机构,后又于太宗雍熙元年(984)正式设立翰林图画院,其后历经百余年不断发展,到北宋末期宋徽宗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宫廷画院制度,中国绘画艺术在此期间也达到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高峰,这无疑和宋代画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南宋 李唐《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史料的缺乏,与南北宋相对峙的辽、金两朝画院情况尚多有疑问,但无论辽、金都有宫廷画家。《辽史》记载辽代翰林院下有“翰林画院”,设有“翰林画待诏”,金代则有宫廷画家隶“祗应司”。山西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的作者之一王逵,据该寺正隆三年(1158)所立石碑的记载,其身份为“御前承应画匠”,金代很可能和宋代一样设有画院。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吉林博物院藏
元灭宋以后,并没有继承宋代的画院制度,未设立宫廷画院,但同样存在一些宫廷画家。来自草原的蒙古族虽入主中原,但仍保持着浓烈的草原气息,有其本民族的审美爱好。元代立国之初,蒙古贵族对于汉人的绘画艺术并无特殊爱好,画院被废除,这和元朝统治者汉化程度不深,艺术趣味与汉民族不同有很大关系。虽然元代中后期的个别帝王如仁宗、文宗等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也雅好绘画艺术,在其统治时期进行过一些绘画的创作及收藏鉴赏活动,也颇有一些官员通过绘画才能得幸而步入仕途,元代的奎章阁也收藏有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但元代始终未恢复传统的画院制度。由于元代科举不兴,文人多不能以科举入仕,遂寄情于书画、小说、戏曲等创作,这使得文人画在元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宫廷画院的创立与帝王个人的艺术需要密切相关,雅好绘画艺术的君王设置专门机构安置身边的画家,扶植绘画创作,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虽然宫廷画家的工作有时兼有提供国家公共服务的性质,但总体来看其日常创作活动主要还是直接服务于皇帝个人。虽然如此,不可否认画院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绘画人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其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明朝建立后,典章制度多越过元代而直承唐宋,力图消除元代的影响。孟森认为,明代“承法纪荡然之后,损益百代,以定有国之规,足与汉唐相配”。在画院制度上,明代参考前代,特别是吸收了宋代画院制度的特点,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画院制度。在统治者的大力奖掖扶持之下,明代前期的画坛为画院画家及与院体风格渊源极深的浙派画家所主导,使宫廷绘画继宋代以后又一次站上了顶峰。
明 商喜《明宣宗行乐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院画家多系职业画家出身,经历了较为严格的绘画专业训练,但多不擅长诗文创作,多数宫廷画家不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兴起以后,特别是受到“南北宗说”的影响,明代宫廷画家的作品往往被贬斥为“匠气”而受到轻视。明代后期,文人画占据了主流地位,文人士大夫们事务之暇游戏翰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绘画上强调独特的水墨意境和独有的文人意趣,以获得精神上的舒缓和解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以宫廷绘画为代表的院体、浙派风格在画坛日渐失势,流绪至今,宣纸上的水墨写意绘画几乎成为中国画的全部。清代宫廷中的院体画以纪实性地反映皇帝出巡、大型典礼、战争、军队操演等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场景以及帝后、功臣肖像等内容为主,更多的还是起记录作用,这些作品虽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却在文人画主导的清代画坛没有太大影响力。注:本文节选自《明代画院研究(修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原标题为《历代画院发展概述》。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