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经常做设计的小伙伴大概会遇到这类情况:

场景一:需求方总是改来改去,但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设计稿最终还是被需求方选择了第一稿;

场景二:一群非设计师的人总是在你身边指点江山,开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我理解”等等,没有一个能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场景三:自己做的设计很满意,但是面对总监的“灵魂拷问”却回答不上来

在设计前期没有数据支撑且只从优化设计执行的角度下,用这四个维度(1、目标感  2、精致度  3、一致性  4、创新性)来自查,可以大大增加过稿几率。

图片

 

02.目标感

定目标可以更快速的明确设计发力点在哪,我理解目标可以拆分为产品目标和设计目标两大模块,首先我们可以先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与产品沟通诉求是什么?比如是公司对内需求,还是对外需求?用户群体是谁?预计达成指标是什么?然后再根据产品目标制定相应的设计目标就简单很多。

设计不是艺术,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当你跟别人讲述自己的设计目的时,你回答因为好看,那会显得非常不专业。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前要先用80%的时间去思考,用20%的时间去执行。而且技能上的提升相对于思维层面的拓宽容易很多;在做需求时,尝试用5W2H的方法追寻深层原因,理解越深入,就越有助于更好的进行设计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于产品提供的方案,而是可以从以前的解决方案中反推出背后的设计目标,以目标来指导设计内容。

有时候我们接到的产品需求是由不同的产品来做的,难免会有差异,所以在设计师的意识形态中需要具有全局视野。如果每次都是接到什么需求就往里新增什么内容,没有进行需求整合,那么最终不是再给自己“挖坑”就是在“填坑”的路上。所以有全局观的看待问题很重要,在接到不同需求时将他们进行一个整合,并且要探索他们与整体产品功能的协调度,强化对内容关联度的感知;在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需求的后期延展性,比如一看完这个方案,就知道改版的意义点在哪?前因后果是什么,预期能达成哪些目标,对用户及业务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要充分理解依据,你的依据,他人的依据,以及多想想如何把他人的依据变为你自己的依据。这样积累一段时间之后你对这个产品的理解更深入,方向感也会更明确。

图片

 

03.精致度

精致是我们身为一个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但精致是一种感受且非常主观抽象;它不分项目大小,即使是一个小设计也可以给人精致的感受,那么设计师如何用一些设计手法从视觉的上改变呢?以近期项目中的2.5d插画为例:

图片

这是不加设计细节的样子

图片

深入刻画之后,进行了系列延展

总结:不断的细化其中的细节,加入当下流行的设计技法和一些小元素,这也可以营造出精致度的氛围;我理解的精致可以约等于构图饱满、颜色舒适、造型别致、质感清晰等因素。

但在项目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偏功能的需求,不好发挥多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整体的设计尽可能看起来精致,如果这时还是不太满意,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最好可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或者一个大致方向。

 

04. 一致性

在UI设计中为了减少用户认知和记忆负担,提高产品易用性,一致性原则我们必须遵守条件之一;大到设计风格,小到设计元素,会让整个设计在精致度上更加的整体化;也便于团队协作,避免出现五花八门的样式风格,更好地完成整个项目。

但是设计师的不同阶段对设计的理解深度不同,我们有时候可以考虑在遵循一致性的范围内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这个原则框住,勇于跳出舒适圈,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05.创新性

在UI设计中这是最难达到的一个层次,如果每个需求,你都很严格的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创意,那需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平时就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其实创意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从事情的关联性去想创意中,也可以根据竞品从不同角度思考,比如:

设计技法:造型、构图、颜色、质感、3D、动效等。

设计细节:独特的功能、好的交互细节、差异化的视觉等。

设计视野:探索产品未来的可能性、引领设计潮流等。

图片

 

06. 结语

以上叙述都是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场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设计衡量标准,尽可能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几率,用专业的态度处理和解决每一次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并寻找策略,我们一起在设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