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外设计师抢滩中国市场,并且在国内城市设立公司。罗贝林(Roger Billington)便是其中之一,目前他是深圳B+SW设计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在国内的许多项目中,他都着力融入本土元素与环保元素。在专访中,他向记者畅谈了他对中国文化以及绿色设计的理解。  

  自如应用本土元素

  罗贝林是建筑概念、室内设计师及产品设计师。他毕业于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在英国、新西兰以及中国都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项目。他告诉记者,他对中国的文化一直很有兴趣。“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从维基百科上看到‘中国’,开始了解亚洲,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化。我在中国居住了4年,对中国很多方面的东西都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的艺术、手工艺和建筑。”

  他还热衷于收藏中国的手工艺品,特别是毛主席勋章的收集。“我太太在新西兰有一家收集古董的店,我们自己也收藏了很多中式家具、艺术品,这些收藏品都放在仓库里,就等着新家建好了,把它们都搬进去。”

  最近他在南宁完成的项目颐和新园高端会所,便将他对中国的热爱表露无遗。在这里,池边的树木、竹林与建筑勾勒出缤纷美景,令人如同进入了世外桃源。

  动画《功夫熊猫》的持续大热让许多人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本国文化的精髓竟由国外团队拍出来?在设计界,同样涌起了这一争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罗贝林表示,其实中国设计师中有很多是把中国元素运用得很好的,“当然也有些只是把这些中国元素当成是点缀,硬性地把这些元素放进设计中,没有考虑元素的文化底蕴。其实任何设计师在境外发展,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应用本土元素?我的观点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对本土元素进行研究,能够做到真实地演绎这个元素,那就成功了。”

  传播环保的重要性

  罗贝林不仅是个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环保的“布道者”。目前他正在建一个博客。这是个关于可持续(可循环利用)材料研究的博客,包括环保建筑、环保材料的应用,对中国环保的状态和现况的分析,还有很多国外知识的链接。

  在他看来,中国人已经对环保有意识,但在设计中真正能贯彻的并不多。“这跟许多原因有关,比如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当然和开发商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生态、环保’涉及到工程的进度、造价、材料选择等各个问题。其实只要稍微多用点心,就能将环保付诸到实际设计中去。”

  据了解,在他的博客上,他还将公布他的团队对环保材料进行的调研结果,包括材料的种类、来源、开挖、储藏、运输和使用所消耗的能源等等,将环保材料和现有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公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环保材料的优势。

  打通室内外的设计

  罗贝林在英国、新西兰、中国都有许多项目。在他看来,中国的项目有个特点:某种程度上,有拒绝从室内走向室外的感觉。也就是说,室内设计跟外部环境是脱节的。“我是一名英国设计师,在新西兰居住了很长时间,以我的经验来说,一个真正好的居家环境应该是室内外很好地融合。家,不仅仅是一个储藏空间,一个盒子,而是要在这个环境中,尽可能地享受到更新鲜的空气,享受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罗贝林认为,中西方在这方面理念的不同,不在于城市居住环境,而是大家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西方很多的大城市居住空间也很拥挤,但他们还是会很注重户外环境和享受室外空气,但是在中国,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他希望把这种生活理念传达给大家。他告诉记者,他自己每天都会花一点时间在自己所住的那层楼的户外露台上休息或运动,享受新鲜空气。“我住那有3年了,却很少看到周边的住户去到露台,他们最多也就是在小区散散步。我很提倡户外休闲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放松。”

  目前罗贝林有80%的时间用在设计管理上。“设计在西方,不仅关乎外观的好看与否,更多的要考虑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让居住者能够享受生活、环境。”

  业主应该更信任设计师

  罗贝林已在深圳生活了四年。深圳作为室内设计最发达的城市,罗贝林经常能在这里与年轻设计师们交流。他发现,年轻设计师在深圳这片肥沃的土地中成长得特别快,但隐忧是,目前业主们对设计的尊重不够,因此客观上会局限年轻设计师的发展。“比如我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很多业主看到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后,会要求设计师设计出同样的,这样往往会导致年轻设计师去模仿,影响设计师水平的发挥。久而久之,当我质疑他们的方案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告诉我:这个位置我们通常会放个地毯……这实际上是种误区。我觉得业主应该对设计师有更多的信任。”

  在罗贝林的公司中,他非常强调对设计师的培训,他希望他的团队能够成为新一代有思考力、挑战力的设计师,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出来。罗贝林坦言,设计对于他来讲,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想生活过得有质量,就要加大它的宽度和深度。“我相信很多的设计师已经能够意识到这点,但是很多业主还没有意识到。希望我们能和年轻的设计师、和业主一起成长,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