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6
16
张健彬为南博会设计会徽
阅读数: 171
创作会徽曾两天没合眼南博会会徽设计者张健彬畅谈设计工作中的辛酸和快乐不断有人上前握手道贺,不断被美眉拉去拍照合影,“就差没像模像样地签名了。”昨日,其设计的作品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当选为南博会会徽的张健彬,在会徽揭晓仪式上忙中偷闲接受记者专访时,自嘲终于尝到了做“大明星”的滋味。
张健彬
“ 标志设计痛并快乐着”
人物简介:1970年张健彬在河北出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职中国新华社画刊部,也任过日本电通、香港达美高4A广告公司美术指导,从2002年至今任北京易阳博展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之间曾是中国石油、中国网通、用友软件、华能电力、中关村科技、昆仑润滑油、印象·刘三姐等多个品牌的形象策划设计人。
我与广西很有缘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祝贺你的作品入选。
张健彬(以下简称张):谢谢。这次我的作品能入选为南博会会徽,在全球正式发布,真是很幸运,也非常感谢广西。说起来我与广西还真有缘。
我第一次到广西,还是前年年底。当时长期沉浸在设计室中,人的头脑已发昏发胀,我对自己说,一定得出去走走,当采风也好,当放松也好,丢下手头工作就与朋友自驾车一路由河北、陕西、西藏、四川往南走,后来就到了广西南宁。一到南宁这个城市,我真是惊呆了,大冬天的城市还能那么绿,那么生机盎然,住了4天,恋恋不舍地到了阳朔。那年我就是在广西过的年。后来为张艺谋设计印象·刘三姐什么的,也经常地来,但都没这次来得开心。
创作意念有点机缘巧合
记:这幅最终入选的作品是否也是你最初的构想?
张:其实从接到邀请书到送作品参选,我的设计构想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修改。总共搞了也有三四十件设计稿,最后按大赛要求选出3件我认为比较好的去参赛,其余一大把都忍痛淘汰了。
就以这件入选的作品为例,从设计最初到送选参赛,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形状上,我的想法一直都在不断地改变。原来它的创意主要是用十一条线条代表中国-东盟十一个国家“凝聚·绽放·繁荣”,在创作和推敲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十一条线条非常巧合地有南宁市花朱槿花和广西标志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的形象和概念在其中,正好符合了标志设计应当有当地地域特点的要求,在后来的创作中我就有意地强化这方面的概念和形象。
作品入选是必然也是偶然
记:看过其它入了围或不入围的作品吗?
张:当然看过了,组委会不是要办一个参赛作品展吗,我提前一天一睹为快了。说句实话,这些作品都非常好,专业性、艺术性很强,有些甚至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注意到一些作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独特性和原创性,可以作为标志流传久远。
记:那么多好作品中你的都能胜出,对入选是否有点意外?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张:这次胜出有必然也有偶然。我们应当是去年11月中旬接到的邀请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各种地方收集全球大型博览会的资料、以及历届奥运会的标志,从各种媒体上收罗所有有关南博会的信息,然后在这大堆信息中进行系统地调研、分析和比较,到了12月中旬才着手开始创作。前前后后弄了将近40个设计稿,最后才拿出3个去参赛。我自己感觉,这次自己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以前任何一次设计都比不上的。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应当不会有今天的入选。
当然,在高手如林的大赛中胜出,我觉得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幸运”。相比其他选手,我是比较幸运的,这点我有点沾沾自喜。
曾经一连两天没合眼
记:这次的创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最深,开心的或不开心的?
张:苦,太苦。老实说,搞设计和创作最重要是灵感和思维顺畅,有时做起来人不能停,一停就想不起来了(思维难以连贯)。大概是在投稿前最具决定性的阶段吧,有一次我连着40多小时没有合过眼。家里人看着很心疼,可也不敢劝阻,他们知道我的脾气,一旦思维被打断,我会很生气和暴躁的。
设计的最后阶段我是在南宁进行的。一直忙,一直心悬着,直到快过年了还没能回家,家里老来催,什么时候回家?我也说不准。到了年三十前一天,大赛组委会通知我,说我的“凝聚·绽放·繁荣”入围了,只要经过全球检索没有发现雷同的标志,基本就定了。那天我一颗心才放下来,买了一张机票就回家了,还赶上了年夜饭。
记:听说你的作品入选后还经过相当多次的修改,它最初的原貌与现在公布出来的方案有什么不同吗?
张:可以说今年春节我都没怎么休息,一直在修改设计方案。初选上时,专家们说从电脑中看我的方案有点死板,凝聚和绽放方向感不够强。怎么才能活起来呢,一个春节我几乎都在琢磨这件事,后来我想到用中国传统书法的手段,如毛笔在宣纸上泼墨的感觉就很活也有张力,一试,果真解决了力度和张力欠缺的缺陷,图案的形象也活了起来。后来又从形状和色彩一点点推敲,不断作着微调修改。
搞标志设计痛并快乐着
记:这么说来,你这次的创作过程相当辛苦。
张:可以这么说吧,搞标志设计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没有太多乐趣,很枯燥无味。它不像作海报或广告设计,要求图案非常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看起来很简单,实质上相当难,标志设计越发展,设计者的路必然是越窄。我的一位老师曾说,最好不要搞标志设计,好的标志大师们全设计完了。但还是要搞呀。
当然,创作和设计也不全然没有一点乐趣,当它被人们认可了,对于设计者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记:我看过你的简历,知道你曾为国内许多家公司名品牌成功地作过形象策划设计,比如说印象·刘三姐。但这次的作品入选,感觉上与以往每一次的成功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当然不一样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相当盛大的、国际性的博览会,是中央、国务院都相当重视的一项大型会展,设计的标志一旦被采用,将会永久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意义(与以往任何一次设计创作的比)都不一样。这次我能入选,真是相当荣幸。感谢组委会的领导、专家,也感谢广西。
余秉楠
“张健彬作品入选是名至实归”
人物简介:本次南博会会徽评审委员会主席余秉楠,是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第一位华人会员、国际商标中心荣誉特使、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盟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同时是北京2008奥运会标志评审委员会委员。
南博会会徽评审委员会对这次胜出的作品,又有什么看法呢?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北京的评审委员会主席余秉楠。
一看就是南博会的标志
记:评委会是按什么样的标准来最终确定南博会的会徽?
余:南博会的会徽评选确实有一套标准。首先参赛作品必须能够准确表达主题内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南博会的标志,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志;其次,作品要有创新意识,与现有的其他各类标志不雷同;再就是图案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
366号一直排名最前
记:这次南博会会徽的评选过程是否很顺利?评委会有没有出现过意见分歧的时候?
余:这次评选过程中评委的意见大致都比较集中。最初评委会收到的海内外参赛作品共有2346件,经过4轮层层筛选,由200多件到30多件到10多件到最后入围的6件作品,评选过程一直很顺利。最后入围的6件作品中,有3件(包括最后确定为会徽的366号作品)是5个评委全票一致通过的,可谓是势均力敌。
但最好的必须是惟一的。经过多番协商和评议,评委会的委员们将3件全票通过的作品作了一下排名,当时366号“凝聚·绽放·繁荣”就排在了第一位,6件作品送呈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领导小组后,领导小组成员与评委们最后研讨确定,366号独占花魁当选了南博会会徽。
入选作品设计和创意与众不同
记:366号作品最终力挫群雄夺得南博会会徽花魁,与其他参赛作品相比它有什么过人之处?
余:这件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创新意识。它的上部采用变形后的南宁市市花朱槿花的形象,下部是会展中心的屋顶;11片花瓣代表了中国和东盟十国交流和相聚在朱槿盛开的南宁。这样一个标志设计,地域特点相当明显,色彩非常鲜明和热情;图案设计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意识。它的入选,应当是名至实归。
张健彬
“ 标志设计痛并快乐着”
人物简介:1970年张健彬在河北出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职中国新华社画刊部,也任过日本电通、香港达美高4A广告公司美术指导,从2002年至今任北京易阳博展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之间曾是中国石油、中国网通、用友软件、华能电力、中关村科技、昆仑润滑油、印象·刘三姐等多个品牌的形象策划设计人。
我与广西很有缘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祝贺你的作品入选。
张健彬(以下简称张):谢谢。这次我的作品能入选为南博会会徽,在全球正式发布,真是很幸运,也非常感谢广西。说起来我与广西还真有缘。
我第一次到广西,还是前年年底。当时长期沉浸在设计室中,人的头脑已发昏发胀,我对自己说,一定得出去走走,当采风也好,当放松也好,丢下手头工作就与朋友自驾车一路由河北、陕西、西藏、四川往南走,后来就到了广西南宁。一到南宁这个城市,我真是惊呆了,大冬天的城市还能那么绿,那么生机盎然,住了4天,恋恋不舍地到了阳朔。那年我就是在广西过的年。后来为张艺谋设计印象·刘三姐什么的,也经常地来,但都没这次来得开心。
创作意念有点机缘巧合
记:这幅最终入选的作品是否也是你最初的构想?
张:其实从接到邀请书到送作品参选,我的设计构想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修改。总共搞了也有三四十件设计稿,最后按大赛要求选出3件我认为比较好的去参赛,其余一大把都忍痛淘汰了。
就以这件入选的作品为例,从设计最初到送选参赛,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形状上,我的想法一直都在不断地改变。原来它的创意主要是用十一条线条代表中国-东盟十一个国家“凝聚·绽放·繁荣”,在创作和推敲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十一条线条非常巧合地有南宁市花朱槿花和广西标志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的形象和概念在其中,正好符合了标志设计应当有当地地域特点的要求,在后来的创作中我就有意地强化这方面的概念和形象。
作品入选是必然也是偶然
记:看过其它入了围或不入围的作品吗?
张:当然看过了,组委会不是要办一个参赛作品展吗,我提前一天一睹为快了。说句实话,这些作品都非常好,专业性、艺术性很强,有些甚至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注意到一些作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独特性和原创性,可以作为标志流传久远。
记:那么多好作品中你的都能胜出,对入选是否有点意外?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张:这次胜出有必然也有偶然。我们应当是去年11月中旬接到的邀请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各种地方收集全球大型博览会的资料、以及历届奥运会的标志,从各种媒体上收罗所有有关南博会的信息,然后在这大堆信息中进行系统地调研、分析和比较,到了12月中旬才着手开始创作。前前后后弄了将近40个设计稿,最后才拿出3个去参赛。我自己感觉,这次自己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以前任何一次设计都比不上的。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应当不会有今天的入选。
当然,在高手如林的大赛中胜出,我觉得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幸运”。相比其他选手,我是比较幸运的,这点我有点沾沾自喜。
曾经一连两天没合眼
记:这次的创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最深,开心的或不开心的?
张:苦,太苦。老实说,搞设计和创作最重要是灵感和思维顺畅,有时做起来人不能停,一停就想不起来了(思维难以连贯)。大概是在投稿前最具决定性的阶段吧,有一次我连着40多小时没有合过眼。家里人看着很心疼,可也不敢劝阻,他们知道我的脾气,一旦思维被打断,我会很生气和暴躁的。
设计的最后阶段我是在南宁进行的。一直忙,一直心悬着,直到快过年了还没能回家,家里老来催,什么时候回家?我也说不准。到了年三十前一天,大赛组委会通知我,说我的“凝聚·绽放·繁荣”入围了,只要经过全球检索没有发现雷同的标志,基本就定了。那天我一颗心才放下来,买了一张机票就回家了,还赶上了年夜饭。
记:听说你的作品入选后还经过相当多次的修改,它最初的原貌与现在公布出来的方案有什么不同吗?
张:可以说今年春节我都没怎么休息,一直在修改设计方案。初选上时,专家们说从电脑中看我的方案有点死板,凝聚和绽放方向感不够强。怎么才能活起来呢,一个春节我几乎都在琢磨这件事,后来我想到用中国传统书法的手段,如毛笔在宣纸上泼墨的感觉就很活也有张力,一试,果真解决了力度和张力欠缺的缺陷,图案的形象也活了起来。后来又从形状和色彩一点点推敲,不断作着微调修改。
搞标志设计痛并快乐着
记:这么说来,你这次的创作过程相当辛苦。
张:可以这么说吧,搞标志设计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没有太多乐趣,很枯燥无味。它不像作海报或广告设计,要求图案非常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看起来很简单,实质上相当难,标志设计越发展,设计者的路必然是越窄。我的一位老师曾说,最好不要搞标志设计,好的标志大师们全设计完了。但还是要搞呀。
当然,创作和设计也不全然没有一点乐趣,当它被人们认可了,对于设计者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记:我看过你的简历,知道你曾为国内许多家公司名品牌成功地作过形象策划设计,比如说印象·刘三姐。但这次的作品入选,感觉上与以往每一次的成功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当然不一样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相当盛大的、国际性的博览会,是中央、国务院都相当重视的一项大型会展,设计的标志一旦被采用,将会永久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意义(与以往任何一次设计创作的比)都不一样。这次我能入选,真是相当荣幸。感谢组委会的领导、专家,也感谢广西。
余秉楠
“张健彬作品入选是名至实归”
人物简介:本次南博会会徽评审委员会主席余秉楠,是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第一位华人会员、国际商标中心荣誉特使、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盟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同时是北京2008奥运会标志评审委员会委员。
南博会会徽评审委员会对这次胜出的作品,又有什么看法呢?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北京的评审委员会主席余秉楠。
一看就是南博会的标志
记:评委会是按什么样的标准来最终确定南博会的会徽?
余:南博会的会徽评选确实有一套标准。首先参赛作品必须能够准确表达主题内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南博会的标志,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志;其次,作品要有创新意识,与现有的其他各类标志不雷同;再就是图案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
366号一直排名最前
记:这次南博会会徽的评选过程是否很顺利?评委会有没有出现过意见分歧的时候?
余:这次评选过程中评委的意见大致都比较集中。最初评委会收到的海内外参赛作品共有2346件,经过4轮层层筛选,由200多件到30多件到10多件到最后入围的6件作品,评选过程一直很顺利。最后入围的6件作品中,有3件(包括最后确定为会徽的366号作品)是5个评委全票一致通过的,可谓是势均力敌。
但最好的必须是惟一的。经过多番协商和评议,评委会的委员们将3件全票通过的作品作了一下排名,当时366号“凝聚·绽放·繁荣”就排在了第一位,6件作品送呈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领导小组后,领导小组成员与评委们最后研讨确定,366号独占花魁当选了南博会会徽。
入选作品设计和创意与众不同
记:366号作品最终力挫群雄夺得南博会会徽花魁,与其他参赛作品相比它有什么过人之处?
余:这件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创新意识。它的上部采用变形后的南宁市市花朱槿花的形象,下部是会展中心的屋顶;11片花瓣代表了中国和东盟十国交流和相聚在朱槿盛开的南宁。这样一个标志设计,地域特点相当明显,色彩非常鲜明和热情;图案设计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意识。它的入选,应当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