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擦地的机器人、葫芦状的插线板、纳米材料的服装……以“设计的设计”为主题的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个展正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行。虽说是个展,其实展品还呈现出隈研吾、深泽直人、坂茂等近四十位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在进入21世纪后,对科技、艺术以及文化的探索。原研哉说,展览就是要同行们也体验到美好事物带来的幸福感,并去创造和传递这种幸福感。

  不断用新材料“惊艳”生活

  曾在2007年纤维展展出过的水标志,这次经过重新设计,再次给人惊艳的感觉:使用纳米级防水涂层处理过的面料,具有彻底的防水效果,水珠从黑色幕布上滑落,如流星雨划过夜空。


  在地板上像毛毛虫一样蠕动的擦地机器人,可爱得让人不禁想去摸摸它。它能自动探测到污物所在,加上外包织物的纳米纤维,使它能除去真空吸尘器所不能吸除的污物。

  隈研吾研发的“透明混凝土”将不同于普通石英纤维的发光纤维ESKA植入混凝土。切断纤维,在强光照射下,能透过柔和的光线。屋子透光效果增加,自然也减少了采光能耗。

  设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

  原研哉多次提到要挖掘古代文化,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他认为,“本土”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些年中国设计师也有不少关于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更多设计师的关注点仍然在西方。

  “所谓的设计不仅仅是外形结构的创造,更是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去创造能用于未来的新东西。”原研哉说,设计师要意识到本民族的东西更应珍惜。

  日本泥瓦匠挟土秀平设计的木屐让穿着者感受到大地的“气息”。木屐是日本特有的光脚穿的木拖鞋,展厅里这双特殊的木屐,看起来像是把松树林的地面直接挪到脚掌下。

  设计师应该了解前人的失败

  作为展览中唯一的批判性作品,缠卫生纸的方形纸筒道出日本设计师对“失败”的态度。

  缠卫生纸的纸筒被生产成圆形已是一种习惯,但日本设计师坂茂把它改成了方形。出于对环保的考虑,设计师的思路看似充分:圆形纸筒让抽拉纸张非常容易,这就造成过量使用问题,造成浪费。因此坂茂将它设计成方的,意在增加阻力,降低抽拉时的便捷度,进而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而且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方形卫生纸比圆形更省空间。可是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方形卫生纸的生产成本是圆形的数十倍,所以这算是个失败的设计。

  “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这个设计。”策展人朱锷说,把失败的作品拿出来展出,加深了“试验”的味道。是试验,就会有成败,而且失败的次数往往多于成功。了解了前人设计中的失败,对设计师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手记

  勇闯“造梦空间”

  看过展览,能感受到日本设计界对人与生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有意识地探索和追求。而策展人朱锷的比喻,也给人颇多启示――“设计中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造梦的空间,很多时候,设计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且很多在现实中并不可行,只有经过设计、生产、使用等环节的验证后,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设计。

  “造梦空间”这个词,不禁让人联想到那部大热影片《盗梦空间》,主人公用陀螺来分辨真实与梦境,造梦师需要设计梦境的各种场景。这其实跟现实生活中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设计师不仅要构造一个新设计的外形,还要用实践去验证它的可行性。这些时候,设计师就是造梦大师,用他们的想像力打破了时间的枷锁,为使用者铺设着梦之旅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