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5
15
别让装配式建筑只是看起来很美
阅读数: 130
建筑产业化是要求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储备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经验欠缺、人才短缺的情况下,盲目冒进地把图纸转化为产品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甚至毁坏整个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前途。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项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的事物,目前在国内依然面临着“先有鸡还是现有蛋”的问题。每每参加各种建筑产业化相关会议,在宣讲人讲完建筑产业化的种种优势与意义后,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往往就是“现在这种产业化的方式与传统现浇相比成本差多少?”答案或许用几个数字就可以回答,但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逻辑上来看,却常常陷于无解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提起装配式建筑或建筑产业化,最大的优势就是集约、环保、质量好。而且建筑产业化的规模越大,越能发挥标准化与工业化的优势,其增量成本越低。另一方面,建筑产业化初期成本高于传统建造方式是不争的事实,而其诸多优势的受益人更多是业主,而非开发商。如装配式“三明治”墙板的保温结构与墙体同寿命,不用担心像传统施工那样十年八年就开始外墙皮脱落,不用动不动就使用大型维修基金去重新做外保温;又比如装配式住宅保温效果好,使用周期内节能方面的经济效益好等等。这从产权人长远的综合效益计算来说都是低成本的。
那么既然受益人是业主,开发商能否将这部分附加的费用让业主“买单”?现阶段答案是否定的。有三种情况可以设定,一是大部分开发商都做装配式建筑,那么成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时候成本增加是业主在买单。二是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属于绝对少数,在项目销售价格维持与周边竞品维持同一个水平的情况下,增量成本就变成由开发商和建筑商来买单。三是装配式建筑的项目依然属于少数,开发商选择将增量成本转移,用高于周边竞品的价格销售给业主。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可以排除,第二种情况属于多数,而第三种情况属于少数。就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开发商更多关注的是当期的收益,而消费者关注的更多是房子的区位和价格,产业化对于两者来说看似并没有直接的结合点。
“消费者对于产业化不了解不关注,开发商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利益链,这是装配式建筑市场推广缓慢的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其实面对利益做出这种选择无可厚非,“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每个人都存在。
那么,这种情况真的无法改变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俗话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只有一成不变的经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的消失、各级政府对产业化的推进、楼市去库存压力的增加、房地产“白银时代”的到来等诸多因素叠加,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注重起品牌效应与配套服务的运营,以往“卖了房子以后就和我无关”思维惯性正在改变,新的突破口也已经显现。比如在上海某知名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产业化项目中,就以高出周边竞品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出,而其增量成本不过在每平方米100元左右。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近几年在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热潮,有些地方的设计产能增长速度惊人。然而,建筑产业化是要求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储备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经验欠缺、人才短缺的情况下,盲目冒进地把图纸转化为产品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甚至毁坏整个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前途。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并持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产业化产品各个环节的操作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项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的事物,目前在国内依然面临着“先有鸡还是现有蛋”的问题。每每参加各种建筑产业化相关会议,在宣讲人讲完建筑产业化的种种优势与意义后,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往往就是“现在这种产业化的方式与传统现浇相比成本差多少?”答案或许用几个数字就可以回答,但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逻辑上来看,却常常陷于无解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提起装配式建筑或建筑产业化,最大的优势就是集约、环保、质量好。而且建筑产业化的规模越大,越能发挥标准化与工业化的优势,其增量成本越低。另一方面,建筑产业化初期成本高于传统建造方式是不争的事实,而其诸多优势的受益人更多是业主,而非开发商。如装配式“三明治”墙板的保温结构与墙体同寿命,不用担心像传统施工那样十年八年就开始外墙皮脱落,不用动不动就使用大型维修基金去重新做外保温;又比如装配式住宅保温效果好,使用周期内节能方面的经济效益好等等。这从产权人长远的综合效益计算来说都是低成本的。
那么既然受益人是业主,开发商能否将这部分附加的费用让业主“买单”?现阶段答案是否定的。有三种情况可以设定,一是大部分开发商都做装配式建筑,那么成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时候成本增加是业主在买单。二是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属于绝对少数,在项目销售价格维持与周边竞品维持同一个水平的情况下,增量成本就变成由开发商和建筑商来买单。三是装配式建筑的项目依然属于少数,开发商选择将增量成本转移,用高于周边竞品的价格销售给业主。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可以排除,第二种情况属于多数,而第三种情况属于少数。就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开发商更多关注的是当期的收益,而消费者关注的更多是房子的区位和价格,产业化对于两者来说看似并没有直接的结合点。
“消费者对于产业化不了解不关注,开发商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利益链,这是装配式建筑市场推广缓慢的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其实面对利益做出这种选择无可厚非,“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每个人都存在。
那么,这种情况真的无法改变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俗话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只有一成不变的经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的消失、各级政府对产业化的推进、楼市去库存压力的增加、房地产“白银时代”的到来等诸多因素叠加,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注重起品牌效应与配套服务的运营,以往“卖了房子以后就和我无关”思维惯性正在改变,新的突破口也已经显现。比如在上海某知名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产业化项目中,就以高出周边竞品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出,而其增量成本不过在每平方米100元左右。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近几年在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热潮,有些地方的设计产能增长速度惊人。然而,建筑产业化是要求非常严谨的科学体系,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储备不足、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经验欠缺、人才短缺的情况下,盲目冒进地把图纸转化为产品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甚至毁坏整个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前途。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并持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产业化产品各个环节的操作和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发展。
相关推荐
- 洛杉矶1687㎡开放式豪宅设计:SAOTA
- 真正的全景大宅,极简也能这么壕
- 餐厅边上装个这样的柜子,美观实用!
- 用简约而纯粹的设计手法,打造出北欧风居家!
- 简约设计,更舒适!
- 轻奢精致,高级范!
- 纯粹的极简
- 后浪养宠图鉴,钱都花在哪儿了?
- 互联网公司创业的7道槛
- 神改造!全职妈妈把家70%种上绿植,每1㎡都好看到炸!
- 杭州K11背后故事——郑志刚再度联袂全球创意力量 携手人文主义设计师坂茂和奥雷·舍人掀起「创造共享价值」杭城新篇章
- B2B行业门户网站页面设计基础
- 简约高级灰,轻奢有度!
- Molteni&C掌门人的家:一栋满是古董家具的“超
- 现代轻奢住宅,细节铸就高品质生活!
- 用户界面设计的三大原则及细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