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作为UI设计老学院派中的一员,我认为一致性是UI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为用户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意味着用户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在学习上,因为他们可以将自己从一个应用中的经验直接移植到另外一个应用上,使得整个UI体验更加流畅。一句话说,应用应该是成为用户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目的本身。

  iPhone的发布,或者更加确切地说,应用商店的推出和崛起,在一夜之间改变了UI设计。很多人会认为,iPhone的手势输入是UI设计变革的最大导火索,但我个人认为,由iPhone,还有随后的Android引发的最大的UI设计转变,还要数“一致性”这一原则在UI设计中的弱化。

  而这一大规模但是被弱化的变化实际可以从两个大角度来解释。

  第一,从用户感知的角度来说。 iOS使得单任务处理界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用户只能看到一款打开的应用)大行其道,而先前不管是在台式机还是笔记本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多个打开的任务界面。可以说,这是iOS界面在先前的界面设计上的一大变化。当然,这种单任务处理界面并非iOS首发,实际在它之前的PalmOS 和Windows Mobile使用的也都是单任务界面的概念。

  引入这类界面设计的结果是,很多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都“等同于”设备本身了。在任意时刻,某个应用都成为了用户关注和活动的中心,而整操作系统也都缩小到屏幕顶端的一个状态栏里。

  但是,假如用户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一个应用上面,那么UI设计的标准和设计惯例就会被开发者忽视,而他们也会更愿意做各种试验:改变外观,改变一些UI元素实际触发的动作,甚至生造出在操作系统的其他地方,在其他应用中根本没有的UI元素来。由于用户不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界面,所以他们未必会在视觉上感受到这些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能在不同应用的体验中被用户感知。)

  正是由于应用的界面设计有了如此的自由度,很多时候应用本身就成了开发者的关注点,而非这个应用实际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通篇都在讲应用外观设计的网站,却很少看到通篇都在讲应用如何工作的网站。这种现象也可以用风格vs实质来比喻。而且,有时候的应用开发都达到这样一个境地:为了让一款应用更好看,开发者甚至不惜减少一两个功能。在我自己来看,假如你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将某个功能整合到UI里面,就把它去掉,这实在是一个失败者的表现。

  也正是由于应用本身变成了开发者的关注点,应用设计师很多时候在整个应用开发过程中都占据了主导权,而他们似乎并不乐于被各种UI设计的标准和惯例限制,结果,将一个应用的UI设计传承到另外一个应用,也就变得不实际了。

  第二,从实效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iOS和Android分成两半(随着微软Windows Phone的加入,整个市场也会被进一步瓜分)。对开发者而言,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背后的用户市场,哪一个,都不是他们愿意抛弃的。所以,即便是像Instagram,Flipboard,Instapaper这些已经占据了iOS半壁江山的应用,也不会放弃Android。

  而不同平台的出现同样会影响应用开发。我自己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下载了一款Android版应用,我会发现它其实只是照搬了iOS应用的一套东西,而并没有遵照Android的UI设计惯例和标准。实际上,从效益的角度来说,假如开发者只是看好一个平台,那么他们在另外一个平台上推出应用时,就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做UI优化。

  而有些应用开发者采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一个最小公分母的手段(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technologies)。Gmail 的iOS应用基本就只是一个网站页面,而Facebook的应用在展示它的Timeline功能时也依赖于HTML。不管是Google还是Facebook,它们都没有采用标准的UI元素和设计惯例。(当然,整个应用的性能由此也受到不小影响,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不管应用开发者使用的是上述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应用界面设计的一致性都受到了影响。

  还有便是应用本身的爆炸。现在的苹果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中充斥着数量惊人的应用,光是类型一样的应用就不下几十甚至上百种。而对同类应用来说,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

  其中的一个方法便是在用户界面上下文章。假如你的用户界面与众不同,或许你就能获得部分用户的好感。这就像各种电视广告都希望通过各种动作,声音,特效等噱头来吸引你的注意。所以,很多应用也将心思花在了如何让自己好看,如何让自己与众不同上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标准的UI,遵循UI设计的惯例也就变得不那么讨好了。